将仿制品放墓中伪造现场,再以高价出售获利,当代盗墓贼有多猖狂
《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曾说过:\\\"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此话一语道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深不可测,也同时解释了很多常人看来不能理解的行为,现实版的盗墓就是其中之一。高额的利润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在不当心思的蛊惑下,宁愿走上违法的道路,也毅然决然的成为盗墓贼中的一员,这其中,还做出了很多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在我国,盗墓这个行当少说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到近现代,盗墓牟利之风逐渐盛行,盗墓贼不断增多,这种风气在近年相关部门打压下才逐渐偃旗息鼓。而国内提起\\\"盗墓\\\"二字,人们通常会想到河南孟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历史悠久,底蕴丰富的孟津县也因此被很多盗墓贼给盯上了。但长时间的盗墓使得盗墓难度不断增大,盗墓贼能寻到的古董也越来越少。为了谋利,不少盗墓贼也动起了坏心思。不少盗墓贼会找到一些手工作坊订购高仿古董,在收货后将其放置在打开过的古墓室中,同时伪造现场,装模作样地对古墓进行挖掘。很多急功近利但又资历不深的文玩爱好者便因此上当。
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倪方六也指出,这种\\\"埋地雷\\\"(现代河内河南等北方盗墓贼的说法)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忽悠买家,那种\\\"眼见为实\\\"的感觉恰恰是很多大老板上当的原因。盗墓贼如此行为实属可恶,对国家古物开发研究工作都是不可估量的打击。且不说盗墓本身对文物整体和美学价值的破坏,古董造假对后续的科考工作来说,可能意味的是大量人力物力的耗费,影响整个学术圈乃至考古圈的健康生态。
首先,仿制的古董无疑增大了相关科考人员的工作量,甚至有可能提供错误的信息,误导相关研究的开展。对于历史的学习和还原,离不开整理分析一手资料,这包括出土的瓷器、化石,遗迹等。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会如此重视文物的挖掘和科考,因为想要了解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悠久历史,就不得不通过研究那个时代的物件来更加真实完整地还原过去。如果赝品混入其中,研究人员可能据此得出错误结论,啼笑皆非地同时,耗费的是大量的资金,以及学者的精力和心血,这对学术界而言是不小的打击。
其次,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些盗墓贼能够如此的猖狂。心里揣着侥幸心理,以及被利益熏心,导致这些盗墓贼越来越猖狂。商业世界里,物品能被当作商品交易,前提就是有需求的存在。显然,盗墓贼已经发展完善了一条产业链,明确了定位需求,才能收割一波又一波的韭菜。从需求端来说,近年来古董艺术品的升值让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盈利商机,也不乏有人愿为其艺术价值而慷慨解囊。但是,其中很多人还是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往往需要依靠鉴宝师或是中间人的评估。而这些中间人,如果心术不正,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进行忽悠,在蒙骗了买方的同时,也是在变相地与这些盗墓贼同流合污。
当然,盗墓贼制假售假,其心可诛。通过赝品来牟取暴利,快速变现,他们还是被自己贪婪的欲望给控制了。你永远也猜不到人们为了利益和金钱,能够怎样突破自己的底线。除了制假售假,一些盗墓贼为了能够成功盗墓,竟然还学会了\\\"瞒天过海\\\"的套路。在黄河边邙山的一个村子里,一个盗墓团伙为了悄无声息地盗取古墓里的古董,竟不惜花重金租下土地,直接搬家,隐姓埋名八年,在墓上方植树造房,挖掘墓道。
有意思的是,为了能够在干旱的黄土地上迅速种出植物以掩盖其罪恶行径,这伙盗墓贼还引进了滴灌技术,种植速生林木,八年过去,等树木已\\\"亭亭如盖\\\"之时,才开始其偷宝计划。这则趣闻实在惹人失笑。你说这群盗墓贼既然能够花费八年青春,做出详尽的计划,甚至连滴灌技术都学会了,这种耐心、毅力和学习能力放在哪个正当领域上,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何必一定要走旁门左道,尽干些偷鸡摸狗的违法事情呢?
也许是看中了盗墓的暴利特点吧,想着做完这一票就可以衣食无忧了。从这里也暴露了盗墓贼妄图一劳永逸的心理,总想着能够走捷径来达到目的,却殊不知,他们一心向往的宝藏却是最致命的毒药,到最后只不过是自掘坟墓。我们说的人心难测而可怕,并不是说人人如此,而是在利欲熏心,被诱惑蒙蔽了双眼之后,无法预测他们会有怎样的选择。
制假售假也好,瞒天过海也好,究其根本都是为了一个\\\"利\\\"字,为此不惜一再践踏道德底线,违反法律法规,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当传统的盗墓方法和手段遭到打压和冲击之后,仍然另辟蹊径,垂死坚持,这种心态才是最可怕的,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坚持都用错了地方,最终都变成了无用的偏执。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也不代表罪恶的销声匿迹。社会在继续严惩盗墓违法行为的同时,也要警惕新的犯罪行为的产生,在斩断产业链的同时,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提高大众相关方面的意识,为健康思想的生长开一片净土,从此天下无贼。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963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