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曾几何时,这句话让无数整日埋头苦干的打工人心生向往。
在这个压力大、快节奏的时代,苟且于眼前的生活也许让人精神麻木,但是否真的能抛下一切,去向往诗与远方?
“徒步狂人”谢建光,就是一个放下所有,堪称用生命去旅行的男人。
他曾说,“我与小车同行,历史的沧桑,岁月的花草,四季在轮下,万事踏步中”。
35年的时间里,他拉着板车足足徒步了30万公里。但在59岁那年,他也让自己的生命止步在了黑河边。
一路走来,风餐露宿,天地草木为伴。从来没有人向他那样,敢于进行这么一趟空旷且漫长的旅行持久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后来却写出了很多大学生也写不出的文字。
他到底在追求些什么?这些年又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
1959年,谢建光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贫穷小村庄。
贫穷的时代里,大家都拼尽全力活着。由于家中太过困苦,为了补贴家用,他在读完小学后就辍学去打工。
父母对此很愧疚,可是为了一家子能生存下去也是没办法。
谢建光失去了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却依然没有放弃对读书的热爱,尤其是充满了对文学的渴望。
每次月底领到工资,他就会拿出一部分钱去书店购买喜爱的书籍。
少年谢建光在那段岁月里,虽因年幼劳累总是感到疲惫,可是精神上的充实让他满足。
各种文学大家的作品让他异常陶醉。大量的阅读,让他虽然没上过什么学,文学知识储备却也胜过很多在校生。
打了几年散工之后,父母为谢建光找了一个木匠师傅,打算让他学木工,这样便可以有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
上个世纪的木匠可是吃香的手艺活,父母也是费了老大劲才为他找来一位技艺娴熟的老师傅。
不过过去传统技艺有句老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当学徒可没有想象那么轻松,谢建光跟着师傅光是打下手、干杂活就花了好几年。
那几年有多累,日子有多黯淡,只有年少的谢建光知道。好不容易熬到可以上手了,没想到又发生了意外。
一次打磨木工艺品过程中,谢建光因为想心事,精神恍惚间双手的食指竟意外被弄伤。
尽管救治及时,可两个手指头还是保不住,谢建光从此落下了残疾。
17岁那年,他又被查出来有先天性心脏病。好不容易全家凑钱在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这才将他从病魔边缘拽了回来。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加上多年来太早工作留下的暗疾,年纪轻轻却各种身体不适的谢建光,只觉得人生真是糟糕。
又渡过了几个春秋,23岁那年,生活仿佛又给他带来一丝曙光。
高考的春风又吹来了。
谢建光的心中燃起了希望和热血,他渴望再次读书深造,于是毫不犹豫报名参加。
遗憾的是,现实是残酷的。多年不曾系统上学的谢建光,哪怕语文不错,他的其它学科还是没能考好,高考成绩出来后他落榜了。
可在谢建光的心中,一直有着成为作家,自己写一本书的梦想。他仍然不肯就此放弃。
为了心中的理想,他想尽办法跑去杭州一所大学的中文系旁听,想要以此填补自己在文学教育体系上的空白。
可是谢建光当时并没有任何介绍信,他没有如愿。幻想中书海遨游的样子,没能实现,他只能沮丧地回到家乡。
那之后谢建光就待在家里彷徨度日,已经24岁的他竟觉得日子是那么的黯淡无趣。
父母眼看他终日在家无所事事,不免起了让他成家立业的心思,想要给他安排相亲。
毕竟在父母看来,男人成家立业、有了家庭以后,也会更加有责任和事业心。
父母的想法是好的,可和所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谢建光也比较抵触父母的好意安排。
实际上谢建光沉默寡言,家里又太穷。中间他不是没有尝试过去相亲,可是看了几个姑娘,全都没有对上眼。
这让他感到更加挫败,逐渐觉得待在家中,没有波澜的日子显得十分枯燥乏味。
他的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不能读万卷书,那便尝试着走万里路,而且这也可以暂时让他摆脱眼前的困境。
或许这是他为自己解开心结的唯一办法。
唯有山间的明月和江边之清风,是大自然的免费馈赠,不用金钱去衡量,也不会指责你做错什么,只会给人们带去安慰和感动。
谢建光想要寻找这样的一份宁静。
说走就走,谢建光决定踏上行程的那一刻,他的心就已飞向了远方。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谎称自己要外出“下海经商”。然后他就揣着自己仅有的150块积蓄出发了。
在那个电话还未普及的年代,出了村一走基本算是杳无音信,天地之大大可去也。
考虑到旅行中的衣食住行,谢建光发挥了他曾经身为木匠的才艺,打造了一辆量身定做的板车。
那是一个简陋的木质手拉车,车的三个边都嵌上木架子,订上木板墙,车顶上盖着铁皮,这样就能勉强抵住风吹雨淋。
车又分为上下两层,上面是一些柴米油盐的物件,下面铺着草席、毛毯,这就是谢建光睡觉的地方了。
除此外,一只笔、一个笔记本、书,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有什么是他路上一定要做的事,拿起笔写下沿途的风景和人情肯定是其中一件。
从宁波出发,经温州到闽地。谢建光一路走下来风餐露宿。
累是肯定累的,不过他的内心也变得充实无比。
可惜诗与远方也不全是浪漫的美好,现实的野外生存技能是不得不考虑的最现实问题。
最初的150元花光后,谢建光很快变成了一个拾荒者。
他学会了放下脸皮,跑到饭店门口捡剩饭剩菜,去别人田地里讨一些果蔬。
有时为了挣点钱,买取生活必需品。谢建光还会去找纸板、塑料瓶等垃圾拿去回收。
仅仅做这些还不够在野外生存。如何抵御风寒,如何防止蛇虫鼠蚁,如何生火造饭,这对任何一个社会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桥下,山洞里,自然中旅行最残酷的现实一是吃喝,二是夜晚应当在哪里休整留宿。
谢建光在生存压力下,磨砺出了这些技能。
身体上尽管苦累,但谢建光的精神世界足以治愈一切。
迎接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闻着户外青青原野的遍地花香,自然的一切都在安抚着他。
但短短一个月内,他也从一个旅行者,变成了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野人。
这段时间内,家里人联系不上他,也很着急。
此时的谢建光把身上唯一的23块钱给了一位可怜受骗的女孩,自己却是身无分文。
最后还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几经曲折,结束了第一次徒步旅行,买票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谢建光回来后,他的父母总算松了一口气,不省心的孩子终于安全回来了。
可是父母不知道的是,谢建光并不是就此放弃了旅行。而是由于第一次徒步没经验,吃了很多亏。
他打算回家休整一段时间后,继续踏上旅行的路。
原本只是打算旅行散心的他,真的爱上了这种徒步全国的感觉。
那是一种心灵呼唤的声音,一种想要去寻找辽阔远方胜景的欲望。
在家里休息半年的时间里,他查找资料,做足了再次远行的准备。
徒步旅行并非儿戏,而是需要充足的学习和经验之后,才能付诸于实践的行动,一般人绝不好模仿。
终于,他再度徒步出发,决意浪迹四方。
第一站便是云贵高原,来到宏伟瑰丽的山峰后,谢建光感慨人生不虚此行。
之后从江浙到西南,从东北到西藏,从内蒙到无人区。
途径深山野林的寂静荒岭,辽阔黄土的空旷荒凉,茫茫高原的冰天雪地,从风雪漫天到春冰消融,谢建光走过,听过,感受过。
这一次,他的徒步经验更加丰富了。
每到一处山河,谢建光都有一个必经之地,便是废品收费站。
路边丢弃的纸箱、塑料瓶、易拉罐以及路旁的废铁,捡拾营生收入其实在那时并不低。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般职工的工资也就一个月几十块钱。可是谢建光靠捡公路上的铁皮螺丝和弹簧,有时候一天能卖到10块钱。
当然,不是每天运气都可以那么好。没有东西可以捡的时候,他另有谋生手段。
路过一处田地时,谢建光便会卷起裤管,跳到田里帮忙插秧。或者偶尔碰到人家装修房子的,也做做油漆工、木匠活。
往往也就从村民那讨的一些果蔬饭食,不过对他来说也已足够。
在旅行的路上,有一样东西他从来不吝啬购买,那便是书籍。无法完成在学校里读书心愿的谢建光,对于书有了一种近乎痴迷的情意。
行走路上、小旅馆里、江边、大树底,无论走到哪里的沟沟坎坎,谢建光无时无刻不在读书。
很难想象,三十多年的旅途里,谢建光看完了上万册书。而他读过的书,大都随手赠送给了有缘人,一些真正爱书、喜欢读书的有缘人。
当然这份漫长的旅行中,也不止只有岁月静好,也有挫败甚至危险的时刻。
风吹雨打,冒险对于谢建光来说,是家常便饭。
有时候为了躲避山洪爆发,不得已要找山洞过夜,甚至有一次还在一处山洞看见棺材板,吓得他一夜未睡,连声道无意冒犯。
旅行路上感冒发烧也是常有,不是随时都有退烧药,更多时候需要靠熬才能熬过去。
最惊险的一次,他走在在广西与广东交界处的一条机耕路上,猝不及防之下被一辆机动三轮车一头撞飞,扎进了甘蔗地里。
谢建光伤到腿脚,浑身不能动荡,大声呼救的声音响彻山壁,久久没有得到回应。
整整五天之后,他才被人发现。那五天谢建光趟在甘蔗林,吃了一生中最多份量的甘蔗。
除了这些苦难,爱情的苦涩他也品尝过。
谢建光也曾邂逅过爱慕自己的人,姑娘崇拜钦佩于谢建光的洒脱和勇气。可谢建光却明白自己流浪汉般的日子,怎么能够给人幸福呢?
他心中清楚自己这一生都不会再娶妻生子,注定不能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会永远在路上。既然如此,又何必去辜负一位好姑娘。
告别了姑娘,告别了惆怅,谢建光挥了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岁月犹如白狗过隙,一回头,他已走过了35个春夏秋冬。
这个男人拉着板车走过了足足30万公里。3次进藏,6次抵达云贵高原,2次走完全国最长公路318国道,他走遍了中国的每一个地级市。
不住店、不乞讨、不走重复路,谢建光从23岁起踏上旅程,坚持徒步独行中国。他可以说是“中国驴友”的鼻祖,近乎于疯狂,也活成了传奇。
多年过去后,网络发达的今天,谢建光的事迹也被人们所知晓。
许多人不能理解,“疯行”天下的谢建光为什么会有这种以徒步为生的思想和行为,他一生不娶妻生子,到底在追求什么?
其实谢建光的行为在人类历史也可以找到名人探讨出一些共性,大家比较熟知的可能便是徐霞客。
徐霞客有一种优秀的天赋,在地理的方向与度量方面他有相当精确的感知。也许正是这种天赋的感召,他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旅行征程。
他不畏艰难险阻地长途跋涉,抵达过前人未曾踏足的异域,写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旅途中记载的文字,那些壮美而神秘的大自然奇景记录,激发出人们对辽阔与崇高的共鸣。
谢建光正是徐霞客的当代影子。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联系。
那他是在单纯追求徐霞客的浪漫嘛?
也不是,最早时他就已经表明了初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谢建光年少时期错过了在学校里读“万卷书”的机会,成年时一次偶然的旅行,让他学会了行万里路来体验感悟生活。
山野之间的迷人风景,让他在世俗和物质中迷失的东西,都得到了补偿。
期间谢建光不是没有机会拥有一辆汽车。可是他却坚持带着他的板拉车,坚持他的徒步旅行。
一路读书,一路看遍风景。热爱写作的他,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将他的感悟和见闻,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
2016年,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些日记汇聚成了一本书的形式—《疯行天下》。
很多人问谢建光,他的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
其实他走过30万公里,看过、感悟过那么多地方,见识过最为奇谲、浪漫、旷达的生命景致,也曾体会过陌生山民们的质朴平和、热情好客。
最后还留下了一本书,只这一点看,他算是超出了很多人所谓的“人生意义”。
因为书籍是可以代代流传下去的。
他其实反感别人说他是“徒步狂人”,也反对别人称呼他为旅行家,他更希望人们把他看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因为一路走来他一直带着思考在记录。
谢建光仿佛化身为一位游荡于山野里的哲学家,在天地万物中感受生命之道。世上大部分的人都过成了相同的样子,他却给自己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当然,这种空有精神没有物质的生活方式不应该被广泛推崇。
谢建光能这么做,一辈子不遵循世俗,娶妻生子,到过世都孑然一身,是因为他的精神境界够强大。
世界偶尔允许这样的人存在,但绝不应该人人都如此效仿。
一辈子在路上的谢建光,也曾经想象过自己生命的终点会是什么样的方式:“我觉得以后我可能会在某一个黄昏的傍晚间突然停止心跳,我似乎已经看见了我最后的生命。”
万万没想到,他的话最后似乎一语成谶。
2018年,谢建光拖着板车来到了黑河边上。
这一次,他感到了身体浮肿不、全身乏力。那天还下起了大雨,他在野外来不及避开,又一次感冒了。
以往他也有很多次感冒。这次不一样,他已经59岁了,这次感冒更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他常年经受风霜雨雪的身体。
伤病爆发后,他被人送到了医院抢救,最终没能救回来,他让自己的生命止步于59岁,终是客死异乡,却也契合了他心中的预期。
一生“疯行天下”的谢建光,到底为了追求什么?或许他的书中早给出了答案。
“我要受命于自然的指引,远离世俗之外,做一个世界人际的旁观者,在自然与凡尘的夹缝里发现某些真相和哲理,也许这正是我应承受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