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陀山下,位于北京市延庆区东部的张山营镇本是一处山水相依的安静田园,但因2015年以来北京冬奥会筹办,这里逐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原来地处穷乡僻壤的农家小院被打造成了精品民宿“冬奥人家”,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原来挥舞鞭子的羊倌,现在变身滑雪教练⋯⋯冬奥春风吹来,海陀山下萌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延庆农民滑雪队正在进行滑雪训练。
新机遇
年轻人的流量经
临近2022年春节,在海陀山下的延庆赛区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的一家“冬奥人家”,订单向雪花一样飞来。经营者张海超忙得不亦乐乎,“冬奥会自带流量,正是因为有了它,精品民宿才会这么火。”
▲农民家门口就业成民宿“管家”。
后黑龙庙村地处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地张山营镇,距赛场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村庄内,街道干净整洁,村舍房屋现代简约、设计感十足,忙进忙出的也大多是年轻人。
走进“冬奥人家”2号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方形室外泳池、两处高低错落的灰色建筑:矮的为玻璃房,高的一处建有挑高空间,灰色外墙和黑色钢筋透着现代简约风。走进其中,五米挑高、旋转的铁质楼梯、原木家具,整个陈设颇为原生态。屋内转转,随处可见冬奥元素,“冰墩墩”“雪容融”的玩偶抱枕、“冬梦”“飞跃”剪纸窗花、模仿冬奥会开幕式的国旗串联景观,冰壶桌游等,吸引入住的小朋友体验玩耍。
张海超是土生土长的张山营人。2016年,看到冬奥会筹备如火如荼,又听说张山营镇要打造“冬奥冰雪休闲小镇”,原本在外做生意的他决定返乡创业。“冬奥会为张山营镇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希望通过这些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帮城里人实现冬奥梦。”张海超说。
和后黑龙庙村集体合作,张海超流转村民的闲置老院,开起了精品民宿,并将其打造为“冬奥人家”。如今,全村19处“冬奥人家”全年入住率达70%,一次性可接待游客300人,年均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此次他们将借冬奥契机,敞开怀抱迎接国内外游客,为他们带来乡村体验。
家门口的新生活
昔日暮气沉沉的老村火起来了。依靠“冬奥人家”,村民们不仅将租金收入囊中,还在民宿就业,村集体也因此获得收益分红。
每天十一时许,待客人退完房,保洁员赵金花便忙碌地打扫起来,为迎新一拨客人做准备。
对于在后黑龙庙村住了几十年的赵金花来说,虽说院儿还是那个院儿,但已从破落院变成“致富院”。赵金花今年50岁,2019年以前,她家还是年收入不足万元的低收入户。“家里三口人,一共5亩玉米地,辛苦一年,最多打4000公斤粮食,年头好了卖个6000元。”赵金花说,尽管其丈夫出去打零工贴补家用,可一年下来还是“兜里没钱,日子没盼”。
高端民宿点燃了赵金花一家生活的希望。2019年以来,种了一辈子地的她应聘上岗,当起了民宿保洁员。“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家里,一个月交完五险还能存2500元。”赵金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冬奥人家”过上新生活的不止赵金花。下营村村民、34岁的王艳玲已在“冬奥人家”担任民宿管家2年多,引导客人扫码测温、办理入住、进院引导、参观介绍,主动询问客人需求⋯⋯这位曾经的“家庭主妇”,俨然一位职业白领。
像赵金花、王艳玲一样,不少张山营镇当地人在民宿就了业,担任起管家、保洁、修理工、咖啡店店员等。依靠着民宿产业带动,2019年后黑龙庙村一举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获评“美丽乡村”,2020年还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民宿庭院内,各种冬奥会饰品琳琅满目。
村集体壮大了,实惠反哺村庄发展和百姓生活。村里村外道路铺设一新,小广场上文化墙、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葡萄、咸鸭蛋等山货卖上了“高端价格”;村庄美了、发展好了,村民们心也齐了,搞起了“垃圾分类”,干啥事儿都朝前看。一个小村庄,借冬奥驶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新身份
羊倌教练员
延庆区张山营镇是冬奥会延庆赛区所在地,也是海陀山下农民滑雪队队长郎恩鸽长大的地方。他曾是一名“羊倌”,如今却拿下了瑞士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一级教学证书,华丽转型为国际滑雪教练。
▲郎恩鸽拿到滑雪教练指导员教学证书。
郎恩鸽的故事始于儿时的“滑雪梦”。“小时候,一下雪,我就和小伙伴们去山坡上开拓出一条雪道,‘哧溜’滑下来。最开始是坐着,后来胆子大了,就试着站起来,摔了也不怕,喜欢这种飞驰的感觉。”郎恩鸽追忆着过往。
在申办冬奥前,张山营镇只是一个普通的京北小镇。当时的郎恩鸽以养羊为业,最多时家里圈养了300多只羊,虽说收入还不错,但污染环境,不算个长久营生。
申办冬奥成功,延庆上下全力筹备着,封山育林、保护生态。郎恩鸽说,不能为了自家营生给冬奥小镇的青山绿水添堵。2015年,他把300多只羊一卖,重拾起了孩童时候的滑雪梦。
于是,他召唤来几个发小儿,一起在家附近的万科石京龙滑雪场练了起来。2017年7月11日,他们成立了延庆第一支农民滑雪队,队员个个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两个雪季下来,他们向专家、教练、瑞士来的滑雪高手等各种专业人士学习、请教,驻扎雪场、苦练本领。2017年12月,滑雪队成立的第一个雪季,就有11名队员经过考试顺利获得瑞士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一级教学证书。
一年下来,农民滑雪队的事迹传开了。不少滑雪爱好者自发加入,滑雪队队员从10多位增加至30名。从2017年成立至今,海陀农民滑雪队已有队员66人,其中取得国家级滑雪指导员证书的有33人,有10人取得瑞士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证书,成为延庆区冰雪运动的主力队伍。
社工裁判员
1975米,这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赛道的全长;千分之一秒,是雪橇比赛项目计时的最小单位。雪橇每一个部位的精准数值,李伟和同事都烂熟于心。
李伟是地地道道的延庆人,他的工作是为冬奥会测试赛雪橇项目做裁判。雪橇比赛,采用千分之一秒的计时,也就是说,输赢往往就在千分之一秒之间。严把数据关的,正是李伟等国内技术官员和国际雪橇联合会的技术官员。
在正式比赛前,李伟和同事要进行严格精细的测量:雪橇的重量及长、宽、高,各个零件间隙,运动员本人及其装备配重等,事无巨细。每一项,都精细到毫米:橇刃中部两个螺丝之间的最大距离、两头螺丝与边刃的最大距离、橇刃的弧度半径、双人雪橇底部的两刃距离⋯⋯一个数据也不能错,连橇刃的温度都有固定范围——“温度会干扰摩擦力,进而对比赛数据产生影响。冰温不同,橇温测量标准也有差异,必须严格参照标准,保障安全、公平。”李伟说。
如今李伟对国际赛事标准如数家珍,但几年前,他还只是延庆区的一名普通社工。与雪结缘始于2017年,那时李伟申请加入了刚刚成立的海陀农民滑雪队。“我最开始根本不会滑雪,摔跤摔到怀疑人生。”回忆最初,李伟笑起来,“家人都劝我‘别滑了,都35岁了,太危险了’,我仔细考虑,还是选择了坚持滑。我相信‘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未来在延庆,冰雪运动一定是热门儿,谁掌握了滑雪技能,谁就有更多就业机会。”
那时,延庆在全区开展大培训,免费培养冰雪运动学员。在老师的带领和自身努力下,李伟陆续考取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五级证书(滑雪指导员)、高山滑雪二级裁判证书等,成为一名滑雪教练员、裁判员。然而,心怀梦想的他并没有因此止步。“进了冰雪这道门,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李伟说,2019年,在延庆区体育局推荐下,他又报名参加了北京冬奥组委雪橇项目国内技术官员培训班,苦学、勤练,成功通过全英文笔试、面试,取得了雪橇项目裁判员的资格。
2018年,李伟赴崇礼担任国际雪联高山滑雪裁判员,并被评为优秀裁判员。2021年2月、11月的“相约北京”系列测试赛活动中,他都担任了雪橇项目裁判员,在国际雪橇联合会技术官员的指导下工作、学习。“即将举办的冬奥会上,我期望自己能有幸参与,为冬奥服务、向世界展现中国裁判员的职业技能和风采!”李伟充满期待。
农民安防员
冬时节,小海陀山银装素裹、巍峨壮美。山顶,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7条赛道蜿蜒而下,全长9.2公里,最大垂直落差900米,这是国内首个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全世界的高手将在高山滑雪这项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的项目上一决高下。
其中一条训练道上,散布着几个红色身影。寒冬时节,白天山顶温度已近-20℃,他们脚踩雪地冰爪,戴着头盔、手套、帽子,裹得严严实实。一条训练道中部,两侧的防护钢架刚刚架好,钢架上拉着两条铁索,上面的安全锁扣固定着一张红色安全网,安全网外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距离山崖边不到半米,闫庆生踩实站稳,手持植树机,将机头伸进厚实的雪层中,打出一个50多厘米深的雪洞,将一块地锚放到雪洞中、覆盖压实,再将安全网与地锚牵引出的固定绳紧紧拴好。“一二、拉,一二、拉!”闫庆生和同事一人一头,用力喊着,一呼一吸间白气透过口罩在空中升腾。他们手脚齐上,全力扯动着安全网,再三确保其牢固不动,才放心地走向下一段赛道。
闫庆生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事器材部的一名安全防护员。“安全防护员,主要负责给雪道安装防护设备。高山滑雪赛道落差大、速度快、危险系数高,有了安全网就等于为运动员们筑起一道安全屏障。”闫庆生说着,在他身后,几条长长的雪道两侧,红色的安全网、防隔断网裙、防护垫等已架设完成。距离天黑还有两个小时,他们加紧脚步,继续赶往下一段赛道架设安全网。
很多人不知道,26岁的闫庆生本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小伙儿。近年来,举办地延庆因为冬奥发生巨变,也为闫庆生带来新的人生机遇。“我喜欢滑雪,2011年开始自学滑雪。2017年,海陀山下一支由延庆农民组成的滑雪队成立,我一想,这是我们农民自己的组织啊,一了解,滑雪技术个顶个的厉害,还免费教青少年滑雪,于是就加入了。这一加入,成了正规军,延庆区请国内外教练教我们,我考取了瑞士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一级教学证书、高山滑雪三级裁判证书,成了专业的滑雪教练!”闫庆生颇为骄傲地回忆着。
2020年10月,由于滑雪技能高超、干事踏实认真,闫庆生成功应聘成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事器材部的一名安全防护员,赢得了在家门口服务冬奥的机会。“成为安全防护员,会滑雪是基本技能。安装防护网的各个点位,要么滑雪要么穿雪爪,考验的都是脚下的功力。同时,还需要吃苦耐劳、胆大心细,才能保证每一段防护网都是牢固安全的。”闫庆生说。
这位因为冬奥吃上“冰雪饭”的农民小伙儿,对未来充满期待:“我不仅有了一技之长,还成为冬奥赛区的建设者,我要继续努力,向更高的滑雪运动技能发出挑战!”
冬奥会刊记者 方非 摄
来源 客户端 冬奥会刊|记者 李瑶
编辑 韩烨
流程编辑 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