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华灯璀璨、独爱暮霭晨烟,在江津的两个最美古镇中细品古早味
小桥流水人家、青砖白墙黛瓦......稍微有点类似景致的,都敢于自称是古镇,还甭管新的旧的。而大致相同的景观、少有人文内涵,再加上同质化的内容(旅游产品、小吃),让人在游走其间大呼上当和没意思!然而,在重庆的江津,我走马观花式的发现了两个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却有着可以细细品味的最美古镇~中山古镇和白沙古镇。
“最美古镇”这个名头可不是人家自诩的。中山古镇俗称三合场,又名龙洞场,自2002年起,中山古镇就被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此后,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直至2015年中山古镇便获得“第三届中国最美小镇”的称号。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它依山傍水,却也紧邻城市,距江津近50余公里,而从重庆市中心到这里,也不过90多公里。
初到中山古镇的时候,我甚至都没有看见古镇的牌楼或大门,可见我走马观花的程度有多甚。在经过一个沿河的木制廊道后,便拉着行李走在了凹凸不平的石板街道上,街巷不宽,两边都是店铺。再后来才了解到,沿河一侧的全部为木制吊脚楼,而另一侧,也是建制几乎相同的老式砖木结构的小楼连成了排。房屋紧密的程度,几乎是一间挨着一间且很少看见过道。简单休整后,我便迫不及待的借着逐渐昏暗的光线一头扎进了街巷中......
日落的余晖几乎完全被夜色吞没,本就在白天并不多见光的街巷中更显昏暗,主街巷上少有公共照明。偶尔有店铺的灯光投射到街巷中,那种暖暖的橘黄色中、时不时的穿插进了白色日光灯的色调。于是,我便借着这并不透亮的影调,拿着相机开始了我的扫街拍摄。满心期待着能拍到些什么,至于真的想拍到什么,可能连我自己也不清楚。
路过第一家亮着灯的铺子,摆在门口的一个大笸箩中的食品吸引了我。看着像是年糕,但仔细往店铺里望去,里面墙上挂有数个圆形笸箩上面写着红字“石板粑粑”。对于多数古镇上的小吃,其实我是早已不报上面希望的,毕竟某地的臭豆腐、哪哪的大香肠等等已经遍布全国各地的古镇,都敢号称自己是正宗且原汁原味。而这个石板粑粑,别说吃过,就连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见。必须尝试下本地特色!
于是我便买了一份尝尝,和想象中的一样,糯米是主原料,然后就是糖或是豆沙做馅料。至于做法,据说工序繁复,最后是在一个石槽子里用棒槌打制出来的。不说别的,就这简单的几样材料,纯手工制作手法,可做出来的石板粑粑的味道,却也是简单的香甜中带着绝对可以称得上耐人寻味值得细品的味道。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家乡的味道,或是老饕们口中念念不忘的古早味吧......
显而易见,从我买了这店里的石板粑粑可以感觉到,中山古镇上原住民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意经看上去很是简单,收钱后的继续打牌,也不管我是不是站在门口、走或者不走,店主家的小孩仍旧在过来过去的游人穿梭于门前继续呆呆的张望着。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什么人来人往也没有经过一样......
街巷中的店铺并不是家家都开着门的,从断断续续的门前灯光就可以看出,忽明忽暗的;有的门窗闭户;有的大敞遥开;有的店内灯火通明却见不到店主人;有的店铺或摊位店主人独自看着手机或干着自己的事情头也不抬。就连住家养的小猫都懒得回头看我一眼,或是看了一眼后,司空见惯的静静走开,这样小的喵居然见了生人都见怪不怪的爱答不理,足见这古镇上的人们,是有多闲适安逸,且绝不轻易也不会被外来的人们所惊扰。
但其实几乎所有的店家们都是很热情的,就拿我刚才买的一份石板粑粑一样,该说的该问的店家都中规中矩的告诉了你,剩下的就是你拿着美味去自己品味了。那一句不多,一句不少的三言两语里,透露出了本分和并不张扬的热情。或许这就是平常心吧......
对于游客来说,晚上八点多钟的时间可能正是游玩后的晚饭钟点,但对于本地人来说,他们似乎都已经开始了饭后的闲暇时光,有的阿姨在木板门后的屋内跳着健身操,有的大爷则是躺在躺椅上肚子上放着一个收音机,一手扶着收音机,一手摇着蒲扇......挺好的人文画面,但始终不敢以偷拍的方式按下快门,索性就这样、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的左顾右盼的看看也是很能满足的我好奇心的......
而永远最勤快的餐饮人,总是能热情的招呼着街巷中并不多的过往游客,哪怕你只是给上好的腊肉拍张照,或只是驻足看看他们手中的活计,他们也会暂时放下手里的活,面带微笑的问你要不要吃饭。从口音中可以听得出,他们都是地道的本地人或重庆人。甚至在整条街上,我就没有听到一个外地口音的人在这里做生意。由此可见,这里并没有被太多的商业化及世俗的因素所干扰。也许不是节假日的原因,虽然街上的游客不多,餐厅里也几乎很少看见食客用餐。但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的烟火气,却在这条不宽的街巷中满眼皆是......
没有任何做旧痕迹的门板、门窗甚至招牌、挂旗,虽然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并没有像丽江古镇上的那样被行人的脚步摩擦到起亮甚至反光。但整个古镇中的那股纯粹的原生态气息,以及虽并未看见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般、但却给人以烟火气十足的感觉。当然、还有这里的人们所自然流露出的那份淡然。
我庆幸没有吃完晚饭就急着回酒店休息,否则我将错失了江津中山古镇里,这样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夜晚,那昏黄光线下的古早味十足的街巷......
进而,当我再次有机会,在第二天去同样位于江津的白沙镇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在小雨中依旧前往。说是小雨,却在时不时晃太阳的多云天气里偶尔哩哩啦啦的下上几滴,不知不觉中,便到了这个号称“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小香港”之盛誉的长江上游的国家级第一深水良港~白沙镇。
刚一走下近江码头的高台阶,便满眼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大树下布几乎满了桌椅,数十名中老年人在树荫下围坐桌前正在打牌。我身背着摄影器材的大包,手里拎着相机,光是看着,就凉快舒服,眼馋的要死。赶紧按上几张,匆匆朝古镇的方向走去,其实具体往哪走我也不知道,在同行识路的朋友带领下,走了一段泥泞的小路,又上了台阶,才算是进入了部分区域正在施工中的白沙镇。
白沙镇其实是一座沿江而建的狭长的城镇,据说,这里有全国最高的吊脚楼。盖因是吊脚楼建在了长江岸滩上,如遇涨潮或雨水充沛的时期,相信这个高度自然就不难理解了。而现今,这些被称为吊脚楼的基底材质都已经由先前的木制更换成了砖石或水泥浇筑的材质,结实程度提高了不少,但看上去还是有些吓人!但实话说能住在这样看似地势险要、实则脚踏长江岸滩、可随时高瞻远瞩凭栏远眺滚滚长江的吊脚楼中,也是蛮自豪的一件事不是么!
但实在是由于时间紧任务急,白沙镇的游览与拍摄,也是在近乎急行军般的进度中完成的,以至于到底白沙什么样,以及多如牛毛的且不可复制的历史古建筑、再到朝天嘴码头和一些保存完好的旁支细巷都没能仔细的游览,只是在一条相对完整的主街巷里游走拍摄了些素材,惋惜之中稍感庆幸......
白天的白沙镇没有看见多少人,也许是原住民都上班的缘故,也许是这里正在进行整体的修缮。总之,除了街巷中少有的老人偶尔出现在自家门前纳凉,我所游览的整条街巷中,大多是没有见到什么人的。但可以从建筑的岁月痕迹中了解到,这里确实也都是些有年头的老房子了。至于“小香港”的美誉,也许是从整个主街乃至上上下下四通八达的台阶处些许可以看到些香港老街道的影子。加之这里曾经便捷的水陆交通,进而形成了经济的繁荣,“小香港”的名号,也许是这么来的。
然而现在,这里却无处不显露出颓败与萧条。不过也许这只是暂时的,正在修缮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过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里的确是个不错的拍摄人文或环境人像的好地方。找个模特,带上几身服装或道具,随时随地都能拍出一组民国复古风的大片来!
虽然白沙镇与中山古镇相比少了几分烟火气,更少了几分灵气儿。但满满的古早味,与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气息,是我所到过诸多古镇里很少见到的。这两个古镇、就如同本地特色手工打制的石板粑粑一样、看似简单又工序繁复,可吃起来却是意味深长且回味无穷……难得有“中国最美小镇”这样中肯的评价。两个古镇虽然都是依山傍水,也同样紧邻繁华都市,但却给人以不羡华灯璀璨、独爱暮霭晨烟的安逸、静谧和巴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