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探秘运河,打开历史的大门

由 钟离黎明 发布于 休闲

文字犹如记忆的砖石,搭建起一间间历史的亭台楼阁。每当打开一本与历史相关的书,就仿佛看到古人重新打开了大门,邀请你踏着文字铺就的道路,慢慢地在不同的屋宇、花园里徜徉,在不同的人身边走过。

“扬州繁华以盐盛”。扬州城市文化与两淮盐务兴衰与共,划出了走向一致的曲折线。重现明清时期两淮盐商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受之影响的社会风气流变的诗书繁多。仪征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是其中流传颇广的一本。清朝时期一张《扬州画舫纪游图》,又是在《扬州画舫录》的基础上把扬州胜景收集为图。王振忠所写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一书,又对古籍善本《扬州画舫纪游图》进行了研究。如同套娃一样,《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之中有《扬州画舫纪游图》,《扬州画舫纪游图》之中又有《扬州画舫录》,这些叠套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供不同历史时期读者追忆明清两淮社会图景的楼阁。

同是按图索骥,感受却并不一样。曾经的胜景都化作了土,过去的繁华都化为一场虚梦,晚清、民国时期的文化旅行者多从中看到凄凉,哪怕小草、流水也隐隐含悲。身处现时的我,虽然也有沧海桑田的感触,但更多的是一份惊奇。这让我想起曾经到清河、临西寻访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经历。大运河岸边曾经人来人往的盐店只剩下几间空旷的房屋,过去货来货往的船运码头孤零零得没有一只船来停靠,宽广的水面上偶尔有人作伴过来网鱼,到处都是空旷寂寥。让人在感叹这样一条人工河竟然发挥过国家运输大动脉伟力的同时,虽有大运河不复往日壮观的遗憾,却没有过多的失落。

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感受,或许和人与技术之间的不同联系有关联。越是应用熟练的技术,人们越是从中受益,也越是依赖、留恋搭建在这技术之上的社会、经济、文化楼阁。当盐务的兴盛不仅为商人带来巨大利润,也为当地城镇的商业繁荣、文化兴盛以及园林繁盛奠定了经济基础之时,其技术基础正是两淮无与伦比的运河运输。当运河淤塞,食盐改为海运之后,在银价上涨、战乱频繁的多方影响下,两淮盐商利润大减,扬州失去了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当地的城市文化也自然受到影响。曾经聚如繁星的文人墨客散如流萍,追忆过去,如何能不感慨世事沧桑?作为现代人,又住在北方,少有河中坐船的经历,人生中最好的记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和船运关系并不密切。眼见宽阔的运河上并没有船只往来,似乎也并没有那么伤感。

随着一次次技术革命浪潮的翻涌,有太多的新鲜技术出现在历史的图卷上。只是有的昙花一现,就转入黯淡;有的仍在不断更新换代,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例如朽烂在河边的漕船、农家院里蒙尘的农具,又例如我们日日吃饭的瓷碗,插花的陶瓶。有许多人还在执着保留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技术工具,借以留住那份对这种发挥过作用的技术的记忆,还有更多的人在欢欣地迎接着新技术的变革,熟悉、享受新技术的新便利。新技术自然有超越老技术的独到之处,但老技术也曾经有它辉煌的时代,有它搭建过的经济文化楼阁。所以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不妨也走进老技术的历史空间,顺着文字的指引,看看盛景,听听故事。当一切都如海市蜃楼透过文字浮现在眼前时,我们并不是空忙一场,一些对现在仍有启迪意义的道理就在其中时隐时现。

运河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