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卢明专栏 | 千年石佛司里山

由 公冶尔蓝 发布于 休闲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自梁山沿220国道北行四十里许,便到东平县岱庙镇司里村。这里在古代曾设有巡检司,故名司里。村依山建,山亦称司里。司里山又名棘梁山,山比村里的房屋高不了多少,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大概不是传说此处发现宋江起义军留下的焦糊粮食粒的原因,而是由于山上存在古代的摩崖造像。

上得山来,见山顶平整,东西向耸立着两块不规则巨石。石高大无比,恐非人力所能搬来。感觉司里山顶原本应当巨石平齐,后巨石以外的地方被人开采了去,高处只留下这两块较大的石体,所以,有学者称其为“石崖”。或许,巨石本为一块,被人为劈成两半。

巨石周围有大小造像千余,现完整清晰者六百余尊。主佛在东崖南侧,体型高大,视觉冲击力强。像高近十米,戴宝冠,面相浑厚,被称为“中原北齐第一佛”。可惜佛的嘴部已被破坏。主佛两侧各有弟子像一尊,头已不见,现只能看到其整尊雕像的大致轮廊。主佛三大像右下,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连”龛像,据说是我国最早的“三教通连”摩崖龛像。东崖东侧也有许多造像,大而居中者,是一字排开的9尊佛像,看上去栩栩如生,保存较好。东崖西侧造像较小,分层排列,各部分多为长框中雕以佛像,或一二尊,或八九尊,数目不等,当为不同的善男信女捐刻。西崖多为唐、宋摩崖造像,其中唐代多为武后时期的造像,通体磨光,面相丰圆。宋代造像则神情丰富,雕刻精细,其中的三十六尊罗汉像等更是神态各异。另有南崖,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或罗汉像,风化较为严重。

司里山造像中铭文众多,几乎每像(龛)旁边都有刻字、纪年题记,铭文字数最长者达五百余字。这些造像题记对于考证我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三教的融合以及佛教石刻的分布区域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据题记可知,当年在此处造像者,除地方官吏和平民百姓外,还有来自京城的高官显贵和官僧以及山西商人,足见当时司里山影响之广。

我最早知道司里山,是从著名散文家许平先生处。他的《梁山泊风情》一书,把东平湖周围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都纳了进来,其中写到司里山。此后,我路过司里村时,喜欢到山上看看。最近一次是去年,我在东平县文化学者的陪同下登上司里山,看到山上铺设了道路,补添了一些景观,重修了几个小庙。据当地知情者讲,司里山造像的佛头,好多是在破四旧运动时砸掉,现村里还有参与过当年行动的人,只是他们不愿意再提那段往事。

站在司里山上,近瞰静静铺展在山下的村庄,远眺草树葱茏的金山,东平湖的身影映入眼帘,山野的清风吹拂衣巾,更加感到这片土地的古老与神奇。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