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尖峰岭生态站 探寻构建热带雨林科研监测体系的秘密
雨林里的古树。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周月光
2045.13亿元!今年9月26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公布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19年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此项核算成果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尖峰岭生态站(以下简称尖峰岭生态站)科研人员联合海南省林科院共同完成的,尖峰岭生态站长期野外监测数据为此提供了重要支撑。
9月29日,海南日报记者来到尖峰岭下,走进尖峰岭生态站。
60多年的监测历史
尖峰岭生态站最早监测始于1957年,1986年建站,1999年获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级野外台站。作为我国最南端、最为典型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监测和研究平台,生态站采用一站多点布局,主要开展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数据采集和监测研究工作,探索并揭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理。
“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监测,几十年来,尖峰岭生态站从原始的人力手工监测,逐步走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监测。”从事生态监测工作30多年的尖峰岭生态站工程师林明献回忆,上世纪80年代,尖峰岭原始林区深处,有一个47米高的气候监测铁塔,每层铁塔上都有人蹲守,每隔两小时记录一次气温、风力等数据变化,晚上监测工作人员裹着被子过夜,条件之艰苦无法想象。
为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走进尖峰岭天池生态监测区,记者看到一根粗塑料管上面架着一个白色的金属箱,上面写着“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系统”,外面搭着多个仪器,并有两根细天线。
林明献说,这是一个自动化气候环境监测系统,不仅监测大气负(氧)离子,还监测空气颗粒物(PM2.5)、温度、湿度、风速以及光照辐射等,定时自动把各种监测数据无线传输到尖峰岭生态数据管理中心,不再需要人工进行监测手工记录了。
近年来,尖峰岭生态站以尖峰岭、吊罗山为监测中心,辐射到鹦哥岭、黎母山和毛瑞片区设立辅助生态监测点,系统提升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定位监测能力,逐步完善相关野外实验观测场、监测设施设备,系统提升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等各类要素观测能力,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立重要的监测研究平台,依托平台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与热带雨林生态恢复、监测巡护、社区共建共管、科普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科研监测工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和可持续与有效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尖峰岭护林员进山巡查。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
为研究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尖峰岭生态站在热带山地雨林区域建成全球最大的两个森林“大样地”:60公顷原始林“大样地”和一个64公顷次生林“大样地”。科研工作者调查监测样地里每一棵胸径1厘米以上植株的种名、胸径、高度、生长情况及相对坐标,并为其挂上铝制标签。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尖峰岭生态站周璋博士说,“大样地”的建立,为进一步探索热带雨林的群落特征、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物种多样性共存机制等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场所。
据了解,1983年至今,尖峰岭生态监测站设立50个固定样地和164个公里网格样地,覆盖尖峰岭腹地1.6万公顷热带雨林,建立起从点到面的区域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
海南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区域是海南岛主要江河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是海南生态安全的制高点和平衡点。周璋说,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尖峰岭生态站将从海南热带森林碳汇监测网络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热带森林碳汇变化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探索增强热带森林碳汇潜力的可能途径,为提升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碳中和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海南日报抱由9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