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郑纪与鹿鸣桥

由 宿秀荣 发布于 休闲

2021年2月26日《莆田侨乡时报》乡情乡韵08版

郑纪与鹿鸣桥

一座古桥,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照射着一个时代的智慧、文明和发展。位于仙游县度尾镇潭边村境内的鹿鸣桥,是明代户部尚书郑纪倡建的石板桥,亦是永春直达仙游县城前往福州的交通要道,还是古道昔日繁荣景象的历史佐证。

古桥悠悠,古意绵长。从潭边龙井宫门前顺着古道,沿着蜿蜒的田间小道行走,一条清澈的溪流映入眼帘,在古树浓荫掩映下,可见到一座古朴沧桑的古石板桥。这座古石板桥就是明代户部尚书郑纪倡建的鹿鸣桥。

郑纪(1433-1508),文贤里上郑(今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人,历任翰林庶吉土、国子祭酒、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郑纪为官清正,宪宗朝冒死上《太平十策》奏章,希望皇帝“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却是忠言逆耳,不被采纳,愤而辞官归隐故里。修建鹿鸣桥,正是在他归隐故里时期。

▲船形桥墩显沧桑

鹿鸣桥为青石板结构,中间置砌一船形桥墩,桥面由4条长青石板跨在桥墩上,形成两拱,桥全长19m,宽度1.5m;桥面中间的双石板是4条长青石板平衡夹着铺架而成,每条长青石板重约数吨。石桥结构独特,平坦坚固,造型大气,可谓巧夺天工。西桥头有一棵与桥龄相同的大榕树,枝繁叶茂,就像一把大伞掩护着桥梁,荫庇过往的行人。据传,这棵大榕树是郑纪亲手种植的。

▲青青石桥跨两岸

▲悠悠古道今犹在

郑纪在《重修鹿鸣桥记》记载:“归德乡之碧潭有桥曰:东溪。以涧流出民居而东,盖名之以其地也。其创始莫考岁月。明又甲午,河伯为灾,故址尽去,不得已横木以代之,随易随朽,徒与交病。越六年己亥,予与其乡之老吴君廷瑞、余君禹锡往相之。是夜,宿吴门,有鹿鸣于山。厥明,吴系一鹿而归;再宿又如之。予起而贺曰:鹿鸣之歌,所以賔兴贤能也。今桥兴而鹿鸣,鹿鸣则贤才出;今二鹿相继而鸣,其兆岂偶然耶!故改东溪为今名。桥二门,梁以石,因其旧者四,易其新者二也。始事于己亥之十月,毕功于明年正月时。因落为燕,勤事之人咸集,故书以志之,且有待于方来焉!”

▲鹿鸣庙社奉郑纪

郑纪在《重修鹿鸣桥记》中提到:鹿鸣桥原名“东溪桥”。没有必要考证始建于哪个年代。明又甲午,是指明朝成化十年(1474),山洪水灾害,桥梁崩溃,交通中断。乡人不得已以横木代桥,虽然简单,但容易腐蚀,行人过往胆颤心惊。成化十五年(1479),郑纪受潭边乡老吴廷瑞、余禹锡之邀请前往商议建桥大事。当天夜晚,郑纪寄宿吴家,夜间山上传来呦呦鹿鸣声;第二天晚上又是闻听鹿鸣声声。郑纪一阵欣喜,心想鹿鸣当歌,群贤毕至,绝非偶然!于是把东溪桥改为鹿鸣桥。己亥年(1479)十月动工,庚子年(1480)正月竣工,耗工三个月。新桥二门,青石板梁,桥中砌一船形石墩,固若金汤,并亲自挥笔撰写《重修鹿鸣桥记》。

▲参天大树荫行人

▲榕劲抱石留青史

▲石案祭台古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