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如今的商业中心在清溪镇,但清朝民国时候,更为繁华的地方,反而是四周。
《韶山志》载:
明代,境内银田寺因云湖河水运畅通而形成小镇。为谷米、生猪等农副产品集散场所。如意亭、瓦子坪、章公桥、永义亭、湘西亭、郭家亭也是境内较繁荣的集贸点。
(银田 图源韶山网)
归纳起来,自明之后,韶山繁华之处,乃一寺一坪一桥四亭。
志书从明朝说起,并非之前韶山地界没有店铺之类,但不得不承认,湘潭湘乡宁乡交界处的韶山,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人口不多,自然也就没有像样的商业。
元末明初的大战,导致人口锐减,江西填湖广,韶山很多人,就是那时从赣省迁过来的。
江西老表,江西老表,并非说说而已。
人类一大厉害之处在于,只要没有战争,没有灾祸,哪怕在如齑粉的废墟之上,也能迅速恢复,重现辉煌。
湘潭即因湘江之便,南控五岭,北连中原,地理位置比长沙还重要,在明朝,打下了金湘潭的名号。
银田挨着湘潭,自然得其便利,移风乡里,百姓们的农特产品,想要卖点钱,就得从西从南从北,运到银田去,再由木船经云湖河,过涟水,达湘江,到湘潭。
(湘潭老照片)
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银田是韶山当之无愧的NO.1。
《韶山志》里有数据:
抗战后,境内私营经济发展较快,1947年,银田寺有店铺82家,其中经营百货、南杂、布匹、肉食、药材、枯饼、谷米47家;伙铺、米粉店10家;刻字、照相、理发、修理等服务行业25家,日均营业额2300银元。批零兼营较大的商号有,标准、摩登、明大、新昌等……
内中三个词,需稍微说明一下。
多年之前,我大伯母说去瓦子坪南货店去,我奇怪,南货是什么呢?难道还有北货吗?
问过方知,就是商店嘛。
而且,确实有南货北货之分。
《魏书·食货志》:
又於南垂立互市,以致南货,羽毛齿革之属无远不至。
此为南货名字之始。
也就是说,南北朝时代,北朝买南方的羽毛齿革丝绸铁锅,北方的马匹等物,则出口南方。
南杂店就是南货店。
另一个词,是枯饼。
也即油料作物的种子榨油后成饼形的渣滓。
说茶枯就很明白了。
80后小时候,就经常用茶枯洗头发呢。
伙铺呢,网上查了查,大概跟现在的快捷酒店类似,应该是又有吃的还能住,但也就基本功能,比较省钱吧。
银田之外,排第二的就是瓦子坪了——
这里有南杂、布匹、屠坊、伙铺之类的店铺20家。
有商人的地方,就有公正公平的化身,关二爷。
瓦子坪有关帝庙,前有戏台,1946年,1948年,团田人两次借来唱戏,1946年的那副对联是:
有谁奏弦管遗音,官港涛声,屏山松韵
岂独复龙城元气,九歌高唱,万福来钟
官港,即流经瓦子坪的杨林河;
(屏山遥望官港)
龙城,是当时团田所属的湘乡。
作者为石屏松树山塾师张莲坡,时在抗战胜利之后,故有复元气,唱高歌之词。
瓦子坪之后,是如意亭,7家店铺;
章公桥,4家。
其他地方,大概就在10家之内,或许因没有统计,而无数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