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喜欢事先做足功课,然后再出发不同,我选准一个地方准备前往进行某一主题的探寻活动时,除了必要的方位地址和线路之外,对其他的相关资料不进行过多查询。以未知的心态,才能有意外的惊喜——意外的遗憾也可算入这个范畴。
资阳市资中县铁佛古镇的寻访之旅,也是这样开始的。
镇上有一家制作粗陶的作坊,师徒两人,为人都很热情。六十来岁的师傅见我不断拍摄徒弟工作时的情景,后来就将我让到屋里,指着那些有些年头的老式家具,一一介绍来历。很普通的家具在老人娓娓道来时,也就有了岁月的厚重,我拍了很多照片。后来这位师傅问我,怎么想着来“破破烂烂”
我说,主要就是想来看铁佛。
铁佛镇古风依旧,古建筑飘摇。
我在日才理解那微微一笑背后的某种无奈。
古镇改造是一项工程,现在终于明白其中看似肤浅实则极为深刻的道理。至于如何最大限度保留原貌而又完全溶于时代,这不是本文的主旨,也绝非一两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一场说来就来的旅行,让我来到铁佛镇,正如我对老师傅说的那样,主要就是为了看铁佛。
事后查询资料,得知古镇最初名老店子,场镇规模不大,仅有几间店铺。在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人们准备将一公里外太平场的一尊铁佛迎到附近的新津寺。这尊铁佛为明代万历三年(1575年)铸造,高1.4米。可铁佛搬运至老店子场镇,人们打尖歇息,再次准备启程时,铁佛生根,再也搬不动了。主事的僧人说这是佛的意思,就留在这儿吧。后来名叫融亮的僧人主持召集在此建庙,取名铁佛寺。
小镇因此铁佛寺而将老店子改为铁佛镇。
我们穿街走巷,在整个古镇上游荡时,偶然看到一处低矮围墙围着的空地,就伸头朝里面看,一位老太太走过来说:“没有了,现在就是空地。”很巧,这块空地就是原来铁佛寺的所在。老太太先入为主,以为我们在寻找消失的铁佛寺——而我们真的只是凑巧,在听了制陶老师傅说铁佛早已经不在,我们就放弃了寻找。
当年不肯走的铁佛,因为某些原因消失,这就是所谓的因缘。
和其他古镇相比,铁佛镇有几处不同。一时地势沿山而建,整个古镇分成三层布局,九处石梯,拾级而上,层次分明。据说旧时还有门栏,定时开关,想来上中下三条街上的居民,在当时有着一定的身份区别;还是某条街类似现在的集市,到了晚上,要收市?第二个特征,是街道显得有些窄,这是因为建筑密集的缘故,可见当年的繁华程度。铁佛镇保存比较完好的南华宫、文庙等非民居建筑就跻身在闹市之中,由于这种逼仄的缘故,几乎都无法正面取景。
栩栩如生的雕刻,也是铁佛镇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南华宫是广东会馆。在四川几乎所有的古镇都能看到风格类似的南华宫。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南华宫的门脸已经换为“铁佛中学”,想来这也是能够保存完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了门,发现整个院落确然保护完好,前后三进院落,布局严谨。中庭位置放置了一个兵乓球台,有两个孩子正在打球,见我们走进,没有停下来,但脸上笑意明显,尽管目光并没有和我们对接。
南华宫有着和所有此类建筑一样位置的戏台,也就是门厅的上部。在门厅侧面,有人居住,应该是学校的值班人员。当时,有一只猫在巡视。我们在戏台下说着“不知能不能上去”的话时,主人家接过话,说可以,然后拿了钥匙开了门,让我们登台。
我们离开的时候,向他道谢,这位老师同样是淡淡一笑。
我在之后读到艺术家陈丹青老师讲述的一个亲身经历。
有一年在欧洲某国一座古城,他进入一家经营古董的老店,被店内的东西吸引,就俯身一一欣赏,等目光落定在一个物件的时候,陈丹青老师抬头问店主:“请问,这个怎么卖?”店主摇摇头说:“不卖。”陈丹青很惊奇,就说东西摆在这儿,不就是要卖,怎么不卖呢?
“因为,”店主直视着陈丹青说:“我是这家店的主人,你自进店伊始,就只是在看我的商品,而对我这个店主没打一声招呼,我生气了,所以不想和你做生意,这是尊严问题。”
陈丹青老师说,那一刻无地自容。
我在看到这篇文字之后,首先就想到了我们在铁佛镇的这个经历,我们太无理了。我深刻理解了和人打招呼的重要性。
我想,这是铁佛之旅际遇我的最大收获。向所有阅读本文的朋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