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本报讯(刘智强) 寒风瑟瑟的冬日,佛顶山依然苍翠欲滴。游走其中,只见山势巍峨连绵,溪谷蜿蜒密布,宛然一幅壮丽秀美的生态画卷。笔者初次探访,亲身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的美好图景。

敬畏自然的传统,让当地人养成了爱鸟护鸟的习惯。佛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以强从小在尧上组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多做一些黄水粑,然后粘在树干上,供鸟儿前来啄食。

“不许乱砍树、不能随意打猎,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要保护好……”71岁村民董维国说,当了几十年的生态护林员,保护生态的信念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近年来,他亲眼见证山间草木变得越发葱郁,动物种类变得越来越丰富,“羚羊、豹子……不少动物我在巡护时都碰到过。我们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反哺我们。”董维国说。

资料显示,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逐年递增,现已查明保护区分布有植物2185种,已鉴定命名的脊椎动物和昆虫多达806种。

佛顶山于1992年被划为县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5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的发展与生态不断优化的过程,正是“两山理论”在当地生动实践的结果。

融入自然是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当地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46岁的郑洪芬沿街摆摊,将自己手工制作的土特产卖给游客。“藤茶、干笋、干南瓜叶,还有用糯米、黄豆、红糖制作的黄水粑。”郑洪芬说,单是黄水粑每年就能卖4万到5万元。

村里有一家叫“江心岛”的农家客栈,常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客栈老板娘甘苹和她丈夫过去长期在深圳务工。

笔者到访时,甘苹正忙着给游客准备晚上的饭菜。“依山傍水、空气清新,还是家乡好,所以选择回来搞生态旅游。”甘苹说,她家的客栈一共有3个单间、4个标间,旺季时供不应求,返乡后的这几年,不仅赚到了钱,生活也更自由了。

李以强说,目前,佛顶山村已有4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每年卖出至少800万个黄水粑,统一售价为每个1元,仅此一项就给当地村民带来800万元的销售收入。

2021年5月,佛顶山自然教育中心成立,一种以体验为主的自然教育方式在佛顶山徐徐开展,给前来的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旅游和学习体验,同时也更好地撬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01 字。

转载请注明: 端稳“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