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十日谈 | 琢初桥前忆高考

由 终廷花 发布于 休闲

我的老家常州,有一座琢初桥。桥不大,名气却很响。

九十多年前,琢初先生慷慨捐赠,建造了这座钢筋混凝土平桥。历经几度修葺,至今在车水马龙中依然可靠。东南侧不远处,就是比桥名气更响的市一中,她从来就是我的母校省常中的竞争者。当年我们老校长在开大会时总说的“确保第一、确保第一”,暗指的就是高考不能输给一中。我们则把他的宜兴口音故意说成“吃饱第一”的口号,在食堂里佐餐嬉闹,并且悄悄地计算着还剩下多少日子。

1981年7月7日,我们开始三天的全国统考。之前省里的预试,我是在自己学校进行的,江苏省100万高中应届毕业生,要经过预考遴选出30万来,去竞争一万七千个本科专科录取名额。统考则不允许在自己学校的考场进行,于是我们走过琢初桥,来到了市一中考场,第一次参加客场考试。

这是令我最难忘的客场。一中校园内彩旗招展,叶绿花红,纤尘不染。考试教室里窗明几净,电扇、开水桶、备用毛巾、清凉油等一应俱全。最美的是校园广播里考前播放的轻音乐,不疾不徐,不高不低,抚慰了我们忐忑不安的心。一中的主人们,对我们这些外校的学生,高考的竞争者,格外地细致和用心。我感到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平静,在《潜海姑娘》的舒缓旋律中走进了考场。

第一天上午,语文,从小喜欢。基础部分顺利,作文题目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写得也顺手,还心血来潮杜撰了一个“折枝捋叶”的词,后来还跟我爷爷讨论过是否合适。下午,化学。妈妈是化学老师,我自己则更喜欢物理。懂的都做了,做的基本都对了。

第二天上午,数学。前半段顺利,后半程速度有点慢;想了想,20分的附加题放弃吧,可交卷后又有点后悔。下午第一场,政治,第二场,生物(30分),感觉发挥都比较正常。

第三天上午,物理。只此一门,我有“小城做题家”的兴趣,曾经做了不少模拟题,答题飞快,提前交卷。下午,英语(50分),我父亲是德语老师,但我自己背英语单词功夫没有到家,考试时记得拼错了2个常用词,有点惭愧。

7月9日下午考完,回家在木盆里洗澡,居然睡着了。

过了几天,在班主任吴老师的指挥下估分、填志愿。因为喜欢语文和物理,根据各位长辈的意见,特别是叔公和姑夫两位土建专家的建议,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作为第一志愿。八月中旬,分数公布,比自己预估的高了2分,接着如愿拿到录取通知书。

4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读书和教书。前年,感谢家乡常州的热情邀请,我有机会在琢初桥西北侧青果巷,设计了一座客栈,眼看就要竣工了。每次去工地的时候,我就想起当年的琢初桥,当年的高考。每次我都在心里,向着母校省常中,向着考场一中,送上自己的感谢和祝福。(阵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