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生:耗时3年,做出失传百年的“盘金毯”,价值3000万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较快,越来越多的手工艺术品在逐渐失传,比如地毯的织造。地毯不同于其他的手工艺品,它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地毯的兴起源于皇宫,那时候的地毯象征着极高的地位,只有皇室才配享有。
在地毯制作的过程中,对工匠的手艺要求极为严苛,因为地毯是皇宫才能够拥有的,所以在当时也被称为宫毯。而制作一张宫毯,不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消耗很多的财力,无疑成为了当时荣华富贵的象征。
当时就连皇上在使用宫毯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的,由此也可以证明宫毯的尊贵,其他的平民百姓大多数都无缘一见。这样的传承手艺一直到了清朝,清朝灭亡之后,宫毯也就无人享用了。
清朝结束了,但是制作宫毯的手艺人还需要继续生活。为了能够让生意继续,他们到处开设一些地毯专卖店,因为宫毯制作起来十分麻烦,再加上价值连城,平民百姓根本不会去购买,这门手艺也就慢慢的开始失传了。
一些后人可能至今都没听过宫毯这个名词,更不知道宫毯的来龙去脉。2003年的时候,很多爱国人士为了能够让这项手艺继续传承,为了能够延续中华的文化,就成立了盘金丝毯复原小组,而康玉生就是领导人之一。
盘金丝毯比宫毯的工艺更要复杂,对手艺的要求和金丝的要求都极为严苛,同样它的价值也更为金贵。由此可见,要想复原这门传统的手艺明显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把这项手艺传承下来,就这样70岁的康玉生在退休之后又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
想要复原盘金毯,那么首先就需要有盘金毯所需要的材料,但是这门手艺早已消失了很久,现在根本就找不到复原的材料。其次,这样金贵的东西只有当年的手艺人才有幸见过。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手艺人也都已经离世了。
面对这样的困顿,每个人都找不到入口去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幸运的是,故宫在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些人也终于看到了传闻中的盘金毯。这一眼把所有人都惊呆了,不论是工艺还是款式,都能够让人看出它的绝妙之处。
虽然不能用手去触摸,不能感受它的编织技巧。但是这些人还是无比兴奋的,他们来来回回、仔仔细细的观察宫毯,回去之后他们把这些编织的要领拼凑起来,重新又做了整理。
有了大概的思路之后,康玉生就带领着所有的技术人员精心制作。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多的问题接踵而来。因为每一个人在故宫都看了一个大概,至于当时的匠人是如何进行制作的,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经过了多次的尝试,才把编织手法确定了下来,但是没想到新的问题又来了。因为图案比较复杂,所以他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要尝试很多种颜色,想要看出效果,就必须把这些颜色都进行编织,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才最终把材料确定了下来。
材料确定下来之后,他们就开始制作金线。因为制作的时候需要极细的金线,所以他们必须把黄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要求制作成金线,然而这样的制作方法是极其耗费原材料的。
而且为了保证宫毯的走线形式看上去更加自然流畅,那么这张宫毯就一定要出自一人之手。最重要的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既不能有走线位置的错误,同时又不能够损坏之前的制作。这样就会给当时制作的匠人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消耗。
在所有人的配合下,他们用了三年的时间,最终将一幅《五龙图》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毯子整体的制作都十分考究,龙的图形更是活灵活现,而这张毯子更是价值连城,早年间就已经市值3000多万,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盘金毯的技艺终于复原了,这让所有的国人都为之兴奋。虽然宫毯价值连城,但是它的发展仍然看不到前景,现如今编制宫毯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厂子里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厂子里一直都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还是几个老一辈的人在苦苦的坚守,照这样发展下去,这项传统手艺最终还是会被遗忘。
这份工艺如果一直都没有人去传承,那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它最终还是会消失在世人历史的长河中。面对现在这样的现状,康玉生也只能抱以惋惜的态度,但是又毫无办法。毕竟这项工作是一份苦差事,再加上这份工作的薪资待遇也不高,他很想把这份手艺传承给年轻人,又没办法强招徒弟。
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十分无奈,不过康玉生也相信这门手艺并不会就此失传,他坚信还有很多的匠人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门手艺不仅代表着匠人精神,同时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相信有朝一日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而这万米金线制作而成的宫毯,也足以说明康玉生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