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聆听王维的《孟城坳》《鹿柴》

由 哈爱朵 发布于 休闲

>>

公元618年

长安成为大唐的都城

从此,“唐都长安”成为

西安最知名也最重要的名片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长安作为大唐都城已有1400余年

一眼千年,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象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在世界语境下,西安一直就是盛唐长安遗存的见证,唐长安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必须回望的一座历史丰碑。

从今天起,小编带您重温《王维的辋川集》,用有声朗读暨书画鉴赏活动,与众书画家一同发掘唐都长安京畿之地蓝田在历史长河中的经典诗词作品,带领大家感受古时今日,发生在蓝田的故事……

孟城坳

作者:(唐)王维

为你读诗:茜茜 | 主持人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简评

这是《辋川集》的第一首。王维隐居于辋川别业时,常与裴迪“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写了二十首写景小诗,都以地名作为诗题。

孟城坳是辋川的第一景。原是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宋之问曾以文才出众和阿附权贵而显赫一时,后两度贬谪,客死异乡,这所辋川别墅也就因此荒芜了。王维搬入此处,眼望古木衰柳,很自然地想到别墅的旧主人,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昔盛今衰之感。诗人为“昔人”宋之问而悲哀,但想到以后的“来者”也会为自己而悲,又觉得今日自己的悲哀是徒然的。这种“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悲叹,渗透了人生无常、万事皆空之感,更显得无比深沉。王维隐居辋川,是因为朝纲混乱,贤明的张九龄罢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采取的一种不满现实又窥避现实的行动,但他内心的幽愤始终无法消除,隐居辋川,不只是因为景色优美,有现成的别业稍事修缮便可入住,更重要是他离京城较近,如果政局朝好的方向转变,他也可以很快入京,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所谓隐居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并非如陶渊明彻底厌倦了官场的真隐士,但昔人所咏的衰柳,让人不由得产生兴衰更替,祸福无常的感慨。与《辋川集》中的其他篇章有共同的情感激荡与碰撞,在悠游山水中,不时透露出悲哀、愤郁的情绪。 (白玉稳)

《辋川集》组诗所选景物或优美明朗或暗淡清冷的景物,抒发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欢乐闲适或孤寂苦闷,渗透了诗人静观万类或参禅过程中的某种了悟,使诗富于理趣和禅味,这就是它们比一般泛咏山水景物的小诗显得意境深邃乃至幽玄之处。每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合起来又是一幅和谐的全景。诗人采取篇幅短小的五言绝句形式,更使这些作品以小见大,以一当百,写得精炼含蓄,耐人寻味。这一首《孟城坳》写景仅一句“古木余衰柳”,借一片疏落的古木和枯萎的柳树,显示出孟城口衰败零落的景象;又借一个“余”字寓无限感慨,使人由今之衰联想到昔日古树参天、杨柳依依掩映着精雅山间别墅的盛景,可谓画一目而尽传精神。一句“古木余疏柳”即形象鲜明如画,三四句兼写出今视昔之悲和后视今之叹,从而使诗境包蕴了昔日、今天、未来的广阔悠长时空。清人李锳评这首诗:“四句中无限曲折,含蓄不尽。”(《诗法易简录》) 洵非过誉。能短短的二十个字里边,将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和那么多时空与感慨有序地交织在一起,是大笔勾勒的一幅写意画,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你若能读到的,含不尽之意于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田宏刚)

五言绝句《孟城坳》是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集》中的第一首,全诗为:“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经过了人生的大起落,王维心生退隐。新家在蓝田孟城坳,这里是初唐名人宋之问之故居。真是造化弄人,命运如此相似。面对稀疏的古木,衰老的垂柳,顿生萧瑟,心灰意冷之感。

人事有代谢,自古兴衰皆为常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空叹息又有何用?后两句诗笔锋一转,给人以释然慰籍,将心境归于淡泊。最终达到他人生诗、书、画三绝的巅峰之境。 (王尊让)

鹿柴

作者:(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简评

鹿柴(zhai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摹嶙峋怪石之状,描参天古木之高,渲染飞瀑悬泉之美,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偶尔能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人声究竟从何而起已不得而知。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这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这首写景诗,诗人以画家之眼,诗人之心去观察、感知和表现,不蹈前人旧迹,不拾古人牙慧,独辟蹊径,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人迹罕至,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响,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在描写山景的奇美也算是空谷足音,独步古今。(白玉稳)

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强烈的主观情感难以遏制,溢于言表,如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登高》等无一不打上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都不足以为怪,因为诗歌本身就是抒情性极强的文学体裁,但诗佛王维给我们创造性地打开了诗歌的另一扇门。

该诗通篇将自己在山中的所见所感,用最直白又奇趣横生的诗歌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既是山里常见的现象,也常常被人忽视,被诗人敏感地捕捉到了,而且准确地描绘出来。这是山外人敏锐的直觉,也凸现了山的空寂与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视觉与听觉交错互补,景色与感受交融,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幽深,以光敷色。这里把“深林”和“青苔”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放在夏末秋初傍晚的夕阳里,将自己看到的与想象的景物明暗相衬,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王维的某些山水诗,颇有忘情世事的味道,别人认为是甚至流露出幻灭之感。而我觉得那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温情地映照在被人遗忘的青苔上,余味悠长地写出这被世俗遗忘的山林之美,这是在红尘奔走的世人无法领略到的没趣。 (田宏刚)

《鹿柴》是王维流传很广的一首诗:全诗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寂静,曲径通幽,一位老者悠悠然杖藜徐步。蓦然间一阵人声在山间响起,极目处却不见人。前二句诗中一个“响”字给静中带来了动,人语响处不寂寥,整个山活了。

夕阳透过疏朗的林间,将斑驳的光影照射在青苔上。于是这林间就有了色彩、温暖、生机。诗中就有了画意。

诗画一体,动静相宜,空灵,禅意是王维田园诗的最大特点。这首《鹿柴》则发挥的淋漓尽致。 (王尊让)

- 关于作者 -

王维,字摩诘 [jié]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曾长期居于蓝田辋川别墅。王维崇信佛教,他的名和字就取自佛教有名的《维摩诘经》,晚年虽身居高位却无心仕途而一心事佛,后世称其为“诗佛”。他是一位文艺全才,诗、画成就都很高,还精通音律。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另一代表性山水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