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一个崇拜老鼠的国家,传说在亡国之际,竟是老鼠救了这个国家

由 纳喇傲儿 发布于 休闲

小编码字不易,请勿随意摘抄或搬运。大家好,小编又来给大家分享了,今天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内容,希望各位看官给小编动手评论点赞喔!您的每一次评论点赞都会带来好运气喔!在遥远的西汉王朝,张骞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条路联通了中原王朝与西域,为中国人打开了中亚的视野。公元前二世纪,那时候的和田还叫“于阗”。在汉、藏史籍和敦煌壁画中都有关于于阗建国的传说,并且,这些传说都与佛教相关。如《于阗国授记》中说,建立于阗国的人是被阿育王抛弃的王子,他被汉王菩萨收为义子,长大后西奔,建于阗国。

根据汉语言学者的研究,和田的“和”字的早期读音应该是“姑”,在藏语系里是美好和高大的意思,“田”则可泛指土地。“和田”的意思,就是: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西汉时期的于阗位于塔里木盆地以南,其人口数量仅有数万人,在西域属小国。不过,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于阗虽然人口无法与其他国家媲美,但它却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坐落于丝绸之路以南的于阗,是一座商业重镇。此外,于阗盛产美玉,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其他国家的商人来到此地采购玉石。频繁的贸易往来让于阗的经济蓬勃发展。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实属无心之举。当时,汉朝之所以要派使者出使西域,就是为了联络这里的月氏等国对抗匈奴。当时的匈奴十分强盛,不但每年都会入侵中原,还会侵扰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域诸国。因此,大部分西域小国都曾有过对抗匈奴的历史。

在当时的于阗地区,有这样一个风俗:家家户户都会将老鼠视作神明,毕恭毕敬地对其进行供奉。这个风俗在中国人眼中看来是十分荒诞的,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老鼠都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祸害,人们无不想将其除之后快,那么,为何于阗人会将其奉若神明呢?

其实,早期于阗人对老鼠的态度与其他地区的人们没有什么区别,均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过,在一次战争过后,于阗人再未刁难过老鼠了,因为,这种小动物拯救了于阗国。话说,在很久很久之前,匈奴人大举来犯。为了抵抗侵略者,于阗国王率领军民顽强抵抗。前文我们提到过,于阗只是个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国,参战的兵力着实有限,所以,于阗王只能带着士兵困守城池,不敢出战。匈奴势大,但他们缺乏有效的攻城器械,所以,一时间也无法攻破城墙。双方在于阗国的城墙下僵持不下,竟胶着了数月有余。某天,疲惫不堪的于阗王在巡视城墙过后,倒在王宫中睡着了。在睡梦之中,于阗王看到一只硕大无朋的耗子钻进了他的王宫,耗子非但不怕人,还站起身来说起了人话:“国王啊,你一定要在明天率军出城,进攻匈奴人,这样必定能击败敌人。”于阗从梦中悠悠醒转,这个怪梦让他百思不得其解。当时的于阗人已与匈奴打了几个月,人困马乏,反观人多势众的匈奴仍在城墙脚下耀武扬威,相信用不了多久敌军便会破城而入,屠戮于阗百姓。于阗王思来想去,认为自己的国家实力太过弱小,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像梦中老鼠所说的那样殊死一搏。就这样,于阗王立即调兵遣将,在太阳升起后大开城门,率军对匈奴的营帐展开偷袭。

匈奴人听闻有人袭营,乐不可支,他们兵强马壮十分自负,每天做梦都想要与于阗人正面拼杀,没想到,于阗人竟然自投罗网。匈奴人不紧不慢地来到马厩,想要给于阗人一个教训。没想到,他们的弓弦、马鞍、铠甲早已被老鼠咬坏了,根本无法使用。匈奴人之所以保持着高昂的战斗力,是因为他们拥有机动性最强的马匹及神准的弓术。然而,武器装备遭到破坏后他们再也无法发挥优势。于阗人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入匈奴人的营帐,将无法还击的匈奴人杀得丢盔弃甲。一场战斗下来,于阗人的死伤可忽略不计,而匈奴人则几乎被全灭。从这以后,匈奴人闻于阗而色变,再也不敢侵略这个强悍的小国了。战乱结束,于阗军民弹冠相庆。国王告诉民众,这一切都是老鼠的功劳,将来于阗人不可伤害老鼠。从这以后,于阗人修建了大量老鼠庙,将拯救了于阗的小生物奉若神明。这个故事始见于《大唐西域记》,该书的作者陈玄奘便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虽然《西游记》是一部文人杜撰出来的神怪小说,但玄奘其人却是真实存在的。玄奘游历西域多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若指掌,所以,他所写下的文字必不是空穴来风。

关于于阗灭亡的确切时间,史无明载,应在993和1009年之间。因为,在《和田文书》中有公元993年“甘州可汗与于阗王书”,说明当时于阗还没有灭国;据《宋史·于阗传》记载,1009年,于阗黑汗王派遣回鹘人罗厮温等前往中原朝贡,说明此时于阗已经亡国。于阗在黑汗王朝的统治下,语言和人种逐渐回鹘化,并陆续皈依了伊斯兰教。后经蒙古察合台后王、叶尔羌汗国及和卓回王的统治,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入清版图,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民国改县,今人口约四十万,汉人不少,市区建设日趋现代化,但缺乏民族色彩。参考资料:【《于阗国授记》、《大唐西域记》、《宋史·于阗传》、《和田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