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一场大火,钟楼怪人没了家。我们为之惋惜的同时,也担心起了故宫。作为世界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它的防火问题也被中国媒体和大众关心起来,我们不得不担忧的问一句,故宫是否安全。那么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故宫的防火知识。
故宫也曾遭逢大火
故宫历史上是不是被烧过?这个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确实多次失火,有那么几次火势还不小。无论明清,均有失火的先例,而且就中国历史上火灾次数来说,故宫还是最多的那个,笔者就挑出火势较为严重的几次给大家介绍一下
明代永乐十三年的正月十三日,明成祖朱棣命人在午门前放焰火,结果焰火引发火灾,不仅烧毁了午门城楼,指挥救火的都督马旺也被烧死。
永乐十九年,四月八日,故宫三大殿因雷击失火,火势巨大,附近的学府秘阁也惨遭殃及。万幸大学士杨荣率三百勇士将各种书籍抢救出去,这才没有造成巨大损失。不过朱棣十分惶恐,以为是老天对他的惩罚,毕竟你想他是篡位登基。所以起火当天他赶紧就去社稷坛和太庙祭天祷告去了。然而没什么作用,此后二十四年里几乎年年失火。
明代正德九年,正月十五元宵,武宗皇帝命人在宫中挂彩灯,放鞭炮,整个宫中彩灯无数,如同白昼,鞭炮声如雷霆,结果乐极生悲,不慎失火。结果武宗皇帝自己压根没管,继续玩乐去了。此次大火焚毁宫殿六座,皇帝的玉玺也在烈火中化为灰烬了。
明代嘉靖年间就更惨了,先是皇宫因为太监燃放烟花和玩火不慎引发火灾七八次,嘉靖十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更是燃起大火,烧掉了房屋14间。这次之后,平均两年烧一次,最严重时又一次烧掉了三大殿,原因雷劈失火。
等到了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三大殿再次被烧,原因同为雷击。万历皇帝在位48年,平均也是两年烧一次,和嘉靖皇帝是一样了。整个明代的皇帝如同被火神诅咒,以至于故宫失火无数,几乎代代失火。
清朝也没好哪去,顺治六年,因为两名女子吸烟不慎导致火灾,大火烧掉了一百二十间仓房,捎带脚烧掉炮车200余辆。康熙年间就更狠了,先是康熙十八年,大火烧掉了太和殿,十六年后,大火又烧了光明殿。
之后如乾隆十五年烧了西华门外带房屋85间,嘉庆二年至三年乾清宫烧了两次,而且还烧毁了永乐大典和五经。同治八年烧了五英殿和神武殿,最后是光绪二十六年,洋人劫掠故宫的事后,捎带脚放了一把火。
古代如何防火?
如此看来,古代火灾隐患频繁,典型的就是明代,简直是被火神诅咒了一样,祝融大神没事就来放个火。火神很开心啊,但是下面的皇帝们就不开心了,毕竟大火一来,皇帝的皇宫就成了开挖野地,这上哪说理去?
不过这都是笑谈,真正的原因啊,还是古人对于防火措施了解不多,所以没能总结出什么用火安全制度导致,尤其建筑密度又这么大,他能不失火吗?
不过古人是有一套古人的智慧的,出事这么多,当然就要有所总结和防范。别说,其中最惨的明代嘉靖皇帝就分析出了一套建筑防火措施办法。嘉靖在火灾烧了三大殿之后,总结道:“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今所毁者,不须依旧式,未毁者量为规划,务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简,勿令相近。门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灾。”
他的意思很明确,我的皇宫啊,地方小,但是房子太多,都连到一起了,所以火灾才频频发生,一烧一大片。我听说南京的宫殿啊,门都用砖来建造,不用木头,我的祖先朱元璋考虑的独到。现在烧毁了这么多房子,不如按照老办法,我们也这样做,而且要规划处通道,保证不相连,我估计我们用这个办法也能免除火灾。
嘉靖的话很准确,如果你仔细看这些火灾记录,你会发现他们基本都是一烧一大片。很大的原因,就是房屋太过紧密,火势蔓延迅速不说,救火的人手一时也不够控制那么大的火势。所以要管控火势,就得确保建筑本身,不会蔓延的那么迅速。
所以每次火灾之后,重修皇宫,都会刻意的把紧凑度降下来,一直到了清代,你就会发现,火势要比明代少了很多,这就是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以免火势管控不住。另外雷击起火这一点,古人也有自己的办法,木质结构既然容易被雷击点燃,那我把木质结构隐藏起来呢?
于是古代的建筑设计师们,就在房顶上铺设了一层琉璃瓦,把木质结构的屋顶盖住了,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火灾隐患。建筑屋顶上的装饰品,也起到了一个避雷针的作用,当然因为对避雷针不了解,这个也是时灵时不灵。另外重要建筑四周都有厚实的砖墙,它们起到的作用就是隔绝火势,无论是火从里面烧起来,还是外面烧过来,砖墙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将其管控住,限制火势蔓延。这样就给了救火人员以充分的反应时间。
但你要是光这样,那也不够,毕竟火灾这个事情,你是难以管控的。古代无论取暖还是做饭,都需要用火,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引发火灾。那么如果火灾来了,怎么迅速救火呢?答案,多备取水之处,以免无水可用。
而自明清时代,故宫就有一条简短的防火准则:“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如果有去过故宫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故宫里有很多大水缸,这个东西就是用来存水的,目的就是用来取水灭火。在故宫有大缸308口,目的就是蓄水灭火。
金水河也是古代重要的消防水源,冬天河面要凿开冰面,谁是准备取水灭火。这样就加快了速度,不然火来了,才去凿开冰面,怕不是大火烧光了皇宫?春天除草,秋天扫落叶,都是为了杜绝火灾隐患,比较这些玩意烧起来的几率更大一些,不用多,一个火星就够了。
另外古代也准备了巡查人员和消防队,比如康熙年间就设立了一支职业灭火队,被称为防火步军,雍正年间更是设立了一支熟悉防火流程的部队约百余人,号称火班,也专门准备了机桶这种灭火工具。而凡是有用火的地方,都会有人看守,不定期还有人巡查。可以说,经历了无数火灾之后,清代就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防火措施了。
近现代的故宫如何防火
到了近现代,防火措施日益加强,光绪年间,不仅扩充了消防队人数,还准备了专门消防设备管理处,随时保证消防设施处于完善状态。而到了宣统二年,清廷还特意引进了蒸汽机桶车,从此消防工作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而到了民国年间,因为社会动荡,所以说防火工作有所下降,因此1923年的大火几乎将建福宫毁于一旦。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守卫和救火人员不敢擅入,外加偷懒所以建福宫大火就成了不灭之惑,直到将建福宫烧成灰烬为止。
新中国建立后,故宫的防火的工作就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大课题。在1970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府右街消防中队的一个排进驻故宫。他们的任务很明确,确保故宫不会有任何火灾隐患,以及扑灭大火。
这个排的任务艰巨,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保护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所以他们也十分小心,如果借用他们的一句话,“没有战功就是最好的功。”因为如果他们灭火有功,那就说明故宫失火了。
所以他们每天都会对故宫进行巡查,确保防火设备完好。因为故宫的特殊性,所以故宫是没有喷淋系统的,唯一的灭火方式只能是靠人上,这就在无形之中给消防工作带来也了巨大的阻力。
因此,每天早上八点,消防官兵都会对故宫每个角落进行巡逻,确保没有一处火灾隐患,哪怕是一个垃圾桶,都不能有丝毫马虎。除去定期巡逻,整个故宫也建立的完善的灭火设备。比如整个故宫有94座地下消火栓,4866具灭火器具,自行搭建高压供水管网络,确保灭火水源不缺。为了防止电力造成高压水管失效,故宫还有自己的发电设备,确保供水充足。
为了万无一失,故宫消防中队还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们将古代故宫的消防措施与现代消防相结合,并且准备了55个灭火方案。正是在这样的努力和付出之下,1987年8月24日夜景阳宫雷击起火时,故宫消防中队能够迅速扑灭火情,抢救室内文物。除去景阳宫屋顶受损外,文物均安然无恙。
结语
故宫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至今六百余年,已经是中华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所在,如果它遭到毁坏,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幸运的是不同于巴黎圣母院那显得薄弱,甚至是玩忽职守的消防措施,故宫有一个十分健全完善,且高效的防火机制,背后更有无数的工作人员和消防官兵为之努力和付出。相信故宫在如此健全的保护下,一定可以再传承六百年,然后将它完整的交给后世子孙,并向世界展现故宫的历史与美。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