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原冰雪情
新华社西宁2月3日电 题:高原冰雪情
新华社记者李琳海、周盛盛、耿辉凰
岗什卡雪峰巍峨延绵,玉珠峰高寒险峻,阿尼玛卿雪山主峰玛卿岗日终年白雪皑皑……
这里是青藏高原,这里是大美青海,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激发着高原民众对冰雪“火一般的热爱”。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雪山下长大的孩子,心中的冰雪梦正在绽放。
(小标题)雪山下的孩子成为冰雪小将
初冬时节,和煦的阳光洒满校园,十几个生龙活虎的少年排成“一”字,脚踩滑轮,手持雪杖,风驰电掣般从远处滑来——由于没有专业滑雪赛道,他们只能进行“旱滑”。
青海省体育职业技术学校位于西宁市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内,记者采访时,队员们正在上一堂滑雪课。
流畅的肌肉线条,小麦色的皮肤。排在前列的藏族小伙名叫万玛昂青,今年已是他来到青海省体校的第四个年头。
“我从小见到雪就非常兴奋,对冰雪有种天然的亲切感。”万玛昂青说,他的家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的一座雪山脚下,初中毕业后,他来到体校进行专业训练。在练习一年半长跑后,他通过跨界选材方式进入越野滑雪训练队。
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海拔最高、适合耐力训练的国家高原体育基地,青海省体校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项目教练李俊业说,为了培养青海省自己的冰雪队伍,2018年底,学校通过跨界选材选拔冰雪队员。最终,一支由18名队员组成的训练队正式成立。
万玛昂青清楚记得进入训练队时的兴奋感,电视上专业的滑雪运动员潇洒飘逸的身影让他着迷。这个来自雪山脚下的藏族少年,心里悄然种下一个冰雪梦。通过艰苦的训练,过去两年里,万玛昂青接连在全国青少年冠军赛、全国青年锦标赛中获奖。
“付出,一定会让我滑得更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万玛昂青说。
(小标题)艰辛与心酸
2018年,注定是青海省冰雪队伍发展壮大不平凡的一年——组建冬季项目队伍时“白手起家”,没有教练,从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聘请;没有队员,就从青海省体校和青海体工大队跨界选拔;没有专业装备,教练团队四处协调,希望队员们能尽快投入训练。
冬季两项项目,滑行是基础,射击是核心。为了让队员进步更快,射击运动员出身的教练李俊业发挥自身特长,重点训练队员们的射击能力。缺乏专业的滑雪道,李俊业就带领队员们“旱滑”。
要想在专业场地进行规范化训练,队员们必须去专业赛道进行训练。国内只有河北承德、内蒙古乌兰察布、内蒙古牙克石等地拥有专业赛道。
牙克石滑雪场是三地中费用较低的,每人每天的训练费用需要330元。训练一个月下来,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一万元。每年外出集训一般需要5个月,不低的训练费用开支决定了队里每次集训的名额只能有2-4人。
“由于资金紧张,我们每次选派外出集训的队员都是优中选优,孩子们也都很争气,所有参加集训的孩子都在全国性的比赛中拿了名次。”李俊业骄傲地说,2020-2021年赛季,青海省体校的队员在全国冬季两项冠军赛中包揽了第二至第五名。
(小标题)如火如光的冰雪梦
如果你没去过青海岗什卡雪山,你就不知道什么是“夏季的滑雪登山乐园”;如果你没登过玉珠峰,你一定错过了“人生的第一座雪山”。这是户外运动迷常说的一句话。
青海是三江之源,生态地位重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同样蕴含巨大潜力。冰雪产业发展有望打破高原“夏季短暂、冬季漫长”的旅游发展瓶颈,高原冰雪旅游、文化、体育等多产业正在实现深度融合,单一的冰雪观光模式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康乐滑雪场里欢声笑语不断,零基础的滑雪新手和滑雪发烧友们在这里亲近自然,体验滑雪乐趣。这座海拔2700多米的滑雪场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31岁的李玉军是康乐滑雪场的一名滑雪教练,夏季,他在县里打一些零工贴补家用,每年冬季到来时,他为初来滑雪的人教授滑雪技艺,一个雪季有3万多元的收入。
冰雪运动进校园也让更多高原的孩子感受到冰雪运动魅力。
西宁市市民中心冰球馆总经理霍加开说,开馆以来,他们与西宁市14所中小学校合作开展过冰壶进校园活动。寒假里,每天都有近300人在冰球馆滑冰、切磋球技。
“对外开放两年多,西宁市市民中心冰球馆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也让更多的西宁市民和高原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上冰’。”霍加开说。
2021年,青海省出台的《关于促进冰雪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青海省冰雪旅游形成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较高品质的发展格局,冰雪旅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而北京冬奥会也让高原冰雪梦如火如光,给人力量。
“青海省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冬春季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打造青海冬春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催热冬春季旅游市场。”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红安说,今后文旅部门将进一步拓宽冰雪旅游空间,助力高原乡村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