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古寺古宅中石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美艳
杨家河,发端于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丘陵山地,绵延20里,流经13个村落,最终汇向汤河。
在河流中段北岸,形成于明代的中石林村“择水而居”。
步入3月,河道两侧的柳树抽出了嫩芽,河道里的芦苇也在悄悄生长。
中石林村位于石林镇中心地带,自古便是重要的交通驿站。明、清、民国时期,归汤阴县管辖。在中石林村的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东石林、西石林。
或许,因为香火鼎盛的法隆寺( “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在此,这座村子生出了香火气,烙上了“红色印记”;又或许,缘于清朝建筑“九门相照”的矗立,这个中原村寨多出了一份时光的印记。
“柿叶红山涧,岩深隐数家。鸦鸣村日午,鹭起野风斜。”清朝诗人李炳在秋日的一个傍晚游经中石林村,醉心于古朴村落的幽静,提笔写下了这首《晚秋游石林》,在初春给了我们一个秋季的想象。
3月2日,漫步在这座传统古村落,古宅、寺庙、河道遥遥相望,街道上桃花如雪。临街一座由青砖搭建的房屋外,一块平整的圆形磨盘上刻着“释林人家”四个大字,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下,三三两两的古稀老人正说说笑笑。
闭目伫立,时光流转。一切如昨日重现,几度繁华、几番沉寂。
与其他名寺不同,法隆寺建于平地之上而非名山之巅。据《汤阴县志》记载:“法隆寺,在县西,唐贞观二十年(公元804年)兴建”。到了清代,法隆寺进行过大规模重修,根据《大清乾隆十九年法隆寺重修中佛殿碑》记载,法隆寺鼎盛时期香火旺盛,僧众上百,方圆10余里内的大小寺庙曾一度归其管理,另外还掌控良田百顷。
历史上的法隆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穿过巨大的门牌楼,由南至北曾分别矗立着天王殿、中佛殿和佛祖殿,三座大殿处在同一中轴线上,其间有甬道相通,形成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气势非凡。
在法隆寺的主殿中佛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由生铁浇铸、外表镀金、通高3米的释迦牟尼佛像。它面南盘腿端坐,静静地注视着人来人往。更奇妙的是,这尊佛像腹部中空,其中曾藏有经书千册。
寺院内,两棵柏树遮天蔽日;一座建于公元1087年的六合塔,高9层,直径6米,塔身六角九级。神案前,香烟缭绕,清晨,几声钟声,清脆悠长,余音不绝。
仿佛望得见一千多年前,访客不息,热闹非凡。或是附近村民,或是慕名远客,带着各自的祈愿而来。
解放战争时期,中石林村及附近一带成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前沿阵地。1947年6月1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在法隆寺中佛殿召开了各纵队首长会议。
此次会议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制定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战略方针,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打入蒋管区,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至此,千年古寺又烙上红色印记,成为“石林军事会议”旧址,闻名全国。
然而,时光的魔力总在于改变。盛极一时的法隆寺在之后的一场大火后日渐式微,缩小成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150米,占地约9000平方米的寺院。
如今,在法隆寺内,人们所能见到的仅有龙王庙、关帝庙、文昌庙3座晚清建筑。其建筑工艺独特,梁头雕绘精细华美,屋脊檐饰有蟠龙,形态通真,惟妙惟肖。
而见证了历史沧桑的石碑、石刻,仍然陈列在寺内,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向来人诉说着那一段尘封的过往。
在中石林村东部,一棵树干粗壮的巨柏已经在风中摇曳了1500余年,见证着这座小村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这棵“千年古柏”所在的街道也被叫做古柏街。在古柏街中段北侧,张家“九门相照”院落就位于此,坐南朝北,石头地基,砖木结构。
据当地人介绍,“九门相照”院落由本村张姓大户人家于清朝开始建造,历经几代,到民国张仲仁时已建成了两重完整的院落,而第三重院落只打下了地基便被搁置了。
2017年,山城区政府根据“九门相照”的设计理念,按照“修旧如故,建新如旧”的原则,对现存部分进行了修复,并对拆除和未完成的建筑进行复建。如今,三个独立的院落留门相通,每重院落之间有约1米宽的过道。
从大门向院内望去,九门相通在一条中轴线上,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寂寥之感即刻漫上心头。
穿过门楼迈进第一进院,隐隐的青苔铺在地砖上。这进由南屋和东西厢房组成的院落,建于清咸丰五年,由张仲仁祖上建造。
硬山式灰瓦顶建筑的南屋,默然矗立,柔和又亲切,像守望着你回家的亲人。它面阔五间,明间为过厅,直通第二进院。历经风雨,如今南屋正门门额石匾上的文字已被毁坏,模糊不清,但两侧精美花瓶石刻和“咸丰五年九月二十一日穀旦之”的字样仍清晰可见。
辟有方形亮窗的次间和梢间,沐浴着晨起的阳光;东、西山墙檐下墀头刻着的“平”“安”字样昭示着居住者对生命的祝祷;西山墙外侧的拴马石孔处,仿佛还能听见马儿嘶嘶的叫声。
两棵一抱多粗的泡桐树分列在第二进院院门两侧,每当盛夏,茂盛的泡桐叶青翠欲滴,和硬山式灰瓦顶相映成趣。
这进院落由南屋、东厢房和西配楼组成,是张仲仁于民国十二年建造。一层窗户以下全由凿刻整齐的方形条石垒砌,工艺讲究。“麟凤家馨”的字样,“雄鹰抓兔”“阴阳鱼”的石刻,莲花、菊花和三环相扣图案的砖刻,深深浅浅,十分精美。
屋内至今保留着的床、柜子等一些木质家具带着岁月的味道。是谁曾经居住在这里?他们有着怎样的心性?村里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诉说,“张家是本村的富户,为人和善,经常救济贫困村民”“村里吃不上饭的人都到他家去要饭”“碰到穷人偷他家粮食,也不计较”……
1947年,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驻扎在中石林村一带时,刘伯承、邓小平就曾在“九门相照”的第二重院内居住、办公。
这期间,原本贫瘠闭塞的小村庄突然“活”了起来,家家户户忙着给战士们送粮草、做被子和军鞋等;战士们每天都给村民们担水、扫地,还在村头搭建临时舞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叫声老大娘,听我把话讲,喝了恁的水,给恁挑满缸……”这首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歌谣,被广泛传唱。
时光虽已远去,但当地人对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仍津津乐道。黄昏时分,落日熔金,这座小村更显古朴静谧、绚烂迷人。
编辑:蒋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