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竟然将整座石山开凿作为陵墓,只有这位千古一帝有这种霸气!

由 颛孙佳悦 发布于 休闲

昭陵,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华里的九嵕(读音:宗)山上,山主峰突出,天气晴朗的时候,在六、七十公里外的今西安市城楼上,可以遥遥望见。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诗人
杜收
由吏部员外郎外放为湖州刺史,临行前登上长安东南郊游览胜地乐游原(即芙蓉园),有所感慨而写了下面这首七绝:
昭陵在唐太宗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时开始动工,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死始结束,历时十三年。陵寝与汉代在平地堆大土堆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整座石灰岩构成的山峰作为陵墓,在山腰开凿石洞为元宫,埋葬太宗夫妇的灵柩。自从唐太宗开创这种方式建造陵墓后,唐代所有皇帝的陵墓都照此办理。
昭陵远眺
根据历史记载,昭陵在唐代有不少宏伟的地表建筑和石雕。陵正南山下有朱雀门、献殿;陵北面有祭坛、司马门、门内有十四座拱手侍立的石刻少数民族首领像,可惜现在除残存几个像座外,其它都没有了。
昭陵博物馆
门内东西两庑原放置著名石雕“昭陵六骏”。陵西南有“下宫”,俗称皇城,面积237×334平方米,外围一圈厚三米以上的土筑城墙,內原有大量房屋建筑。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变迁,所有的
地表建筑
都不存在了。在献殿遗址,曾挖出一个巨大的“鸱尾”(房顶上竖立的一种装饰品),高1.5米,长1米,厚0.65米,重达150公斤,由此可以想见献殿这座建筑的高大雄伟。
昭陵出图的鸱尾
昭陵的山势非常陡峻,建造当时为了来往方便,曾沿着山崖架设了栈道,据说是悬空高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才到达元宫门。后来为了坚固安全,又将栈道拆除,使昭陵石宫高悬在半山上。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军在郭子仪的统率下打败了安禄山的叛军,收复了长安。杜甫在回廊州(今陕西富县)探家后,到长安任职。旅途又一次经过昭陵。他一方面怀念唐太宗时代的文治武功,又想起当前的局势有了些好转,写下了上面这首诗。最后一句“还有
五云飞
”含义即表示现在国家有了一点兴旺的气象。
至于昭陵元宫内部的情况,由于尚未发掘,故还不太清楚。据说唐太宗生前曾留下遗嘱说:“世间没有不被别人盜掘的陵墓,只有薄葬,墓里没有值钱的东西,这样才能避免盗墓。”实际上,太作为一个富强上升时代的皇帝,即使真留下了这样的遗嘱,他继位的儿子和大臣们也不会认真照办的。上面谈到地表那一套建筑装饰非常雄伟壮丽,陵墓内的奢侈豪华也是可以想象的。根据少量的历史记载知道:元宫内从埏道至室深七十五丈(约250米),前后安置有五道石门,墓室内部的华丽不亚于人间皇宫。里面设有东西两厢,放了很多石函(大石头盒子),内装有大量殉葬物品。
昭陵和其它皇帝陵墓一样,不是一个孤零零的皇帝坟,而是一大片面积的陵园。昭陵陵园面积巨大,达二百平方公里,外围周长六十公。陵园内有着大量的陪葬基,据考古研究已发现107座。唐时园内松柏成林,称为“柏城”。
有资格陪葬昭陵的,当然只有唐太宗的直系亲属、外戚和有大功的官员。辅佐唐太宗取得天下,以及造成“贞观之治”的文臣武将,有一些人被写进许多小说和戏曲中,因而在我国家喻户晓。他们之中很多人死后,就陪葬在这陵园中。现在已经发现墓址的有魏征、李靖、李勣(小说中的徐懋功)、尉迟敬德(尉迟恭)、房玄龄、马周、程知节(小说中的程咬金)等。
例如魏征墓,是所有陪葬墓中距太宗石宫最近的一,表示了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尊重。蓦位于昭陵石宫西南的风凰山上,也是在山石中凿开石洞为墓。墓前并有唐太宗亲自撰文书写的墓碑,可惜的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化后,碑文已经磨平了。
大军事家李靖墓形状很特别,中为圆锥形,两侧长方形,东断西连,远望似山峦起伏,据说是象征我国西北的铁山和积石山,用以纪念他在这些地区征伐的战功。
自古皇陵的建设都是费时费力的工程,工程的规模也直接体现了当时的国力,只有国力强盛的盛世,唐太宗才有可能把一座石头山凿开作为自己的陵寝。真不愧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也难怪知道现在,全球各地的华人聚居区,都还被称为“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