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七旬老人独守深山 生活似“神仙” 2015.12.9日

在重庆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的巫峡北岸,山中云雾缭绕。净坛峰边上的黄岩村,由于山路崎岖,生活不便,如今只剩下一位老者独守。

在重庆市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的巫峡北岸,落着著名的净坛峰,山中云雾缭绕,洞奇石秀,红叶纷飞,是大巴山的最后秘境。净坛峰边上的黄岩村,由于山路崎岖,生活不便,村落里原有的近百谭姓村民都搬迁到了山下,如今只剩下一位老者独守空山。(图/文 华西都市报 谭曦)

谭大根今年七十有二,独自居住在净坛峰边的岩屋里。每隔半月,谭大根会下山一次,在山下开农家乐的女儿会给父亲准备一背篓的米、面、肉、菜。背着几十斤的背篼缓慢地在山道上前行,停下的瞬间,透过宽大的裤腿能感觉到他的大腿在不停打颤。谭大根点燃根烟,猛地咂了口,“年轻时下山去只要2个小时,现在老喽,要4个小时了”。

一条青苔小路蜿蜒曲折,从远处通向谭大根的家,这是与山外联系的唯一通道。他的家依山而建,半壁为崖,半壁为洞,并有阁楼,这便是谭大根的家。土屋虽然简陋但设计合理,悬崖之上投下的阳光可照进房间。古法修建的黄土墙将岩洞分成六七个房间,成为他家的“门面”。

谭大根早年曾任黄岩村的生产队长,后来继承祖宅,与老伴相守于此,育有三男一女,再后来老伴去世,子女也相继下山,盖新房,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早前黄岩村尚有一些村民在山中居住,也可相互照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村中人除了谭大根外,已经全部下山居住,享受现代生活。子女见老者一人独守空山,便前来接他下山住新房,可在老者看来,大山的宁静和空气,还有世代居住的祖宅,是无法割舍的情怀。图为老人坐在床沿,端上一杯热茶,可以安静地度过一个下午。


谭大根和三个儿子都是木匠,房屋里的家当还是老人当年结婚时自己打造的家具。铜制的对襟门环用得贼亮,梁上挂着几块腊肉,老人一直舍不得吃。

土屋还有阁楼,住起来冬暖夏凉,储存食物也许久不坏。多年来谭大根的家里即使通了电也不用冰箱和空调。

世代居住的祖宅,是谭大根无法割舍的情怀,即便是蛛网密布,这个家也是他的全部。

踏入厅堂,内岩壁上有古老的神龛,更是为谭大根的祖宅增加了神秘的色彩。这是谭大根祖宅的命根子,当年女儿希望请一尊神像到山下新开的农家乐镇宅,被老汉坚决制止了。


家静静地横亘于苍翠的植被中,隐蔽而美丽,像是有仙人出没的地方,那些前来观赏红叶的稀疏游人看到山中背着背篓的谭大根,也都会跟他聊上几句,都叫他“老神仙”。在老屋的岩洞旁,谭大根搭建了个羊圈,散养的几十头山羊在崖间的彩林里觅食,看起来如同世外桃源。

密林里废弃的这排土屋是谭大根兄弟的老屋,他们在几年前就已经全家搬下山了。以前需要帮忙,在山头招呼一声,相距不到百米的亲戚就能及时赶到,如今只能孤独的任由植物将它慢慢包裹。

引到这个石凿子里的山泉,老谭家用了一辈子。

土豆,红薯,玉米是岩上人家吃了一辈子的“三大坨”。


老人自制了四个土蜂窝,由于上了年纪,高处的蜂窝使用不方便,如今,放在低处的三个土蜂窝每年都引来不少蜜蜂。据说这种蜂蜜市面上要卖好几百一斤。

悬崖之上投下的阳光可照到厨房的灶台,几十年的烟熏火燎岩壁早已变得乌黑。

门前树上摘的几个柑橘,就是老人这天的一顿午饭。

山下日子好过了,不说富足,温饱有余。可对于这些劝说和外界的变化,老人很淡然,总是笑着摇头,不肯离开:“一辈子都住在这里,换个地方,就不会生活了。”


家门前是一片竹林,每日闲暇时他总会坐在这里,两眼一直望着远方。

面对时代变迁,谭大根选择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生活方式,隐居山水,浅心独醉,只有他倾听大山的声音,也只有大山眷恋这样纯粹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62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人的一天:七旬老人独守深山 生活似“神仙” 2015.12.9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