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这个建筑保存两千多年,是中国最早的海关,成为中原与西域的界线

由 费莫白竹 发布于 休闲

玉门关这个地名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诗句中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一幅遥远而荒凉的边塞画面,仿佛玉门关内外就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位于甘肃省西北端的玉门关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都是中原与西域文明的分界线。

玉门关最初修建于汉代,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汉王朝控制西域,警戒各游牧民族的重要哨站,同时也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关卡。

汉朝与西域乃至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人员、物资往来都要经过玉门关,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是中国最早的海关。

今天的玉门关遗址分为小方盘城、大方盘城和汉长城三部分,均修建于2000多年前,西北地区独特的气候使得这些年代久远的遗迹得以较为完整地保留。

在唐宋建筑都不多见的今天,能够这样近距离地观赏来自汉朝的历史遗迹,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小方盘城是一座四方形的城堡,其中一面有入口,四面都是土制的高大围墙,要攻入其中就必须经过狭窄的入口。可见小方盘城在汉朝时应该是用来保护玉门关内如指挥所一类的重要军事目标。

由于年代久远,土制围墙有崩塌的危险,文物保护部门在入口周边增加了木制支架。

在城的内部,有着比想象中还要大的空间,漫步其中,就像是来到了强盛汉朝的边境城堡,仿佛墙外就是金戈铁马,保卫着繁忙的丝绸之路。

大方盘城,即汉代“昌安仓”遗址,距离小方盘城约10公里,因比小方盘城更大而得名。大方盘城不仅更大,结构也更为复杂,是古代汉朝军队的粮仓。

城的整体呈长方形,外围是高耸的土制围墙,内部也有隔断,其完整性不如小方盘城,围墙已经有了很多空缺,但仍然能够看出大致结构。大方盘城的围墙上除了入口外,还留有一些小孔,是粮仓的通风口。

大方盘城临水而建,除了作为军用粮仓外,还能起到守卫水源的作用,这在缺水的西北地区非常重要。此外,由于位于水边的低洼地,大方盘城从远处是看不到的,只有走近之后,才会出现在人们眼前。

除了保存至今的土质围墙外,大方盘城的外围也还有一圈长方形围墙,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被风化到只剩一道痕迹。

玉门关在汉朝时除了作为军事据点外,还应该是一个富裕繁忙的边境集市,只如今却只剩下残缺的土墙。

大方盘城附近的高地上有一座烽燧,这是汉朝在边境大量修建的一种警戒塔,用于发现敌情和传递情报,在西北地区很常见。

这座烽燧也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表面已经严重风化,露出了明显的分层结构,通过对这种结构进行研究,专家还原了当时的施工方式:逐层将砂土和碎石夯实,并在层间铺上草料。

玉门关附近还有一段保存较为完好的汉代长城,汉朝为了抵御匈奴等西域民族的进攻,在边境大量修筑长城和烽燧。

保留至今的汉长城残留的高度仍有3.75米,基宽3米,顶宽1.5米,与前边提到的烽燧一样,在缺乏黏土的西域,使用砂土、碎石和草料层层压制而成。

为不破坏遗迹和周边环境的景观效果,玉门关的游客设施采用了半埋式结构,从入口到遗迹需要走过很长的通道。

玉门关虽然地处荒凉的戈壁深处,一直以来都人迹罕至,但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推进,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要塞也将越来越多地被全世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