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一天:洞庭湖畔芦苇收割人 2015.10.26日

每年年底,来自湘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民工都会来到洞庭湖边收割芦苇。砍芦苇这样艰苦、回报低廉的劳动,并非一般人能承受。

周氏兄弟来自湘西凤凰县苗寨。

 

初冬时节,当苇花如雪、芦杆金黄之时,望不着边际的芦苇荡便开始热闹起来。

 

每天天刚亮,芦苇工就带着砍芦刀和水赶往芦苇场。

 

龙妹来自湘西凤凰县苗寨,她和丈夫担心砍芦苇的收入应付不了女儿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芦苇的价格在逐年减少,造成芦苇市场萎缩的原因有很多,其关键是纸业市场的萎缩。

 

71岁的龙金生老人是年纪最大的砍苇人,也是在这里砍芦苇的常客。

 

龙永辉是同伴中砍得又快又好的一个,手脚麻利,留下的桩也最短。

 

65岁的杨天康是位空巢老人。

 

体力好的芦苇工一天能砍100余捆,每捆约50-60斤,能挣100多元钱。年纪偏大体力差的一天挣50-60元。

 

砍完的苇场也是牧场。全天砍下的芦苇,验收后将全部运往造纸厂,每吨芦苇的价格在800元左右。

 

负责伙食的老汉,看着远处的工人们回来。

 

芦苇工们人均伙食费每餐5块左右。他们用水问题不难,倒是菜、米、油、盐必须从家里带或者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去买。

 

芦苇的绒毛会使皮肤发痒、过敏,工人每天劳作后都需要冲洗,但因为条件所限,不是每一位芦苇工都能用到热水。

 

竹竿加苇杆,搭起的临时晾衣架。

 

芦苇工收入的四分之一得上交包工头,加上分摊的伙食费,人均日收入不足80元。

 

砍芦苇这样艰苦、回报低廉的劳动,并非一般人能承受。

 

机械化是必然趋势,也许有一天他们的手艺会随这片茂密的芦苇及宽阔的湖水一起消失,但他们同样是历史城墙坚实无比的砖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40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人的一天:洞庭湖畔芦苇收割人 2015.10.26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