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唯一的驯鹿之乡,游客慕名而来

由 士振文 发布于 休闲

宅家云旅游,这里是我的旅行分享,欢迎关注,每天分享旅游攻略,宅家带你看世界。今天走进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雅。

说到敖鲁古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敖鲁古雅是鄂温克族居住的部落,位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根河西郊,是鄂温克族最远也是最神秘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地方。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始建于2003年以后,300多年前,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祖先从勒拿河流域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他们过去一直靠在大兴安岭深山放牧驯鹿和打猎为主要经济来源,以游猎而闻名。在列拿河时代,他们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列拿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受外界影响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而鄂温克是他们民族的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目前全国统计人口大约有3万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大部分信奉萨满教,以“万物有灵”为信仰核心,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千年以来,敖鲁古雅始终安静的藏在大兴安岭,任时间流过它的山门,它依旧谨守着自己的古朴,这里有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彻底结束了不分冬夏穿兽皮、餐风露宿的原始生活,在敖鲁古雅河畔安家,实现了定居,才有了今天敖鲁古雅的规模。

早在五十年代以前,鄂温克族猎民仍然保持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吃兽肉、穿兽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罗子",主要由桦树张制成的尖顶型简易房屋,以驯养驯鹿为生。如今,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淳朴的民俗民风却使终保留着。1965年,鄂温克猎民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奇乾乡搬迁到敖鲁古雅,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如今在我眼前的就是敖鲁古雅部落,不落还是不小的,部落内有整体的示意图。如果要寻找驯鹿,可以先看看示意图比较好寻找驯鹿。

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故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即“使鹿部落”。驯鹿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由于驯鹿生长环境中喜食没有污染的苔藓、石蕊和食盐,需要人类提供,所以驯鹿已经习惯和依赖鄂温克民族的迁移和饲养环境。

驯鹿,鄂温克语称“奥伦”,俗称“四不像”,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像”。雌雄的驯鹿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复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

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它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高寒地带繁衍生息。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你看它都不怕生,很温顺。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传说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有个红鼻子。

关于鲁道夫,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

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

对于这样的敖鲁古雅,你们喜欢吗?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