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观察|沉浸式旅游:“穿越感”让游客留下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从实景演艺到实验戏剧,从科技夜游到主题商业,沉浸式旅游正迎来爆发点。所谓“沉浸式”只是一种设计语言,其本质是让游客专注于景区的情境,从中感到愉悦和满足,体验到“穿越感”。作为文旅融合转型升级的代表产物,沉浸式旅游有助于实现创意与经济共赢,在带动景区二次消费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百年古院落
再现红色故事
取一段景、造一席梦、览一片情。尽管天气很冷,位于沂南县常山庄的妇救会小院里却是一番红火的情形。演员们精彩演绎了沂蒙妇女当年为了支援抗战,有人岀人,有粮岀粮的故事。游客被沂蒙儿女无私奉献的精神打动,也被演员们的深情演绎折服,表演结束后,许多游客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常山庄建于明洪武年间,是知名抗战模范村,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红嫂精神诞生地。当地家家有红嫂,人人是模范,为中国解放事业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牺牲。为讲好红嫂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沂南县以发生在当地的红嫂故事为主线,创作打造文献史诗环境剧《沂蒙四季·红嫂》和红嫂故事沉浸式体验小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主题文旅作品。
战地救护所小院、支前妇救会小院、民兵连小院……在这些古院落中,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场景。沉浸体验剧使用的古院落,就是红嫂当年居住的地方,演员都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从小听着红嫂的故事长大。演出时用当地方言、当地人,演当地事,深情质朴,非常接地气,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每个小院的红色沉浸体验剧时长在十分钟左右,现已成为景区的长期固定演艺项目。这些演出让游客有了驻足停留的理由,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让红色旅游“有看头”。
不夜城中
追寻国潮风
最近,“到青州不夜城去”成了青州、临朐,乃至潍坊、淄博市民的新时尚。尽管试运营才一周多,景区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青州不夜城项目是在云门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滨水休闲带原有规划基础上进行改扩建而成,占地约10万平方米、街区总长1200米,建筑面积超6万平方米,是以国潮文化为主线,结合齐鲁民俗的沉浸式文旅步行街区。
街区从南向北共设有喊泉、童趣、燃逅3大广场,分鱼跃、鸢飞、浪酒、闲茶、追昔、抚今6个片区,会聚9种本土非遗文化工坊。其中,更有国际知名文娱品牌“东方斯卡拉”强势入驻,涵盖传统特色名吃、网红美食及娱乐文创共计110余个特色商业品类。街区一步一景,一步一娱,构建行为艺术、舞台演艺、时尚网红打卡、互动娱乐等百余种设施,设置70余种美陈娱乐、81座灯塔、298处氛围灯墙,安装了2万余个国风灯笼、3000多盏电脑光束灯。
同时,项目内拥有近200名专业演员,分布在不同地点、不同时段,为游客奉献约60场次的主题演出、花车巡游等行进式演艺文化盛宴,为游客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与体验。同时,结合青州本地文化,创意如“少年书生状元卷”“如梦令”“庆余年”等一系列剧目,打造鲜明地域特色和古风文化氛围。
据青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州不夜城的建成与运营,预计有效顾客流量将达到每年30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约3000个,可实现年营业收入3亿元。不夜城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新零售为入口,吸引客群、促进消费、带动就业、多态融合的典型“不夜城模式”,为推动青州市全域旅游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激活式动力。
除了技术
要有优质内容
陕西西安,实景演艺《出师表》带来了奇幻三国秀,引领观众在跨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中感受诸葛亮忠义千古、鞠躬尽瘁的生命历程;湖南常德,大型溪流漫游实景演出《桃花源记》,令泛舟溪上的游客仿佛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杭州雷峰塔景区,“西湖全景直播打卡”沉浸式互动演出中,游客变成“剧中人”,跟随“白娘子”“小青”的脚步,登上雷峰塔顶,独览西湖全景……
近两年,随着密室、夜游、实验戏剧、网红展、主题商业街区等新兴业态的兴起,“沉浸式”在文旅行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热度。
沉浸式旅游容易激发景区二次消费活力。复古街区与主题商业的配合加深游客沉浸式体验的感受,就像是穿越到古代,自己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青州不夜城从街区场景的打造,到商业业态的配置与产品的呈现,都围绕在古风国潮的主题上。街区间可以直接闻到臭豆腐的味道、叫卖的吆喝声等,让游客更有消费欲望。
就像《沂蒙四季·红嫂》一样,沉浸式演出革新了传统的演出方式,它充分利用原有的古村古街、房前屋后等空间,让演员最大限度地走近观众、走近自然,走近一座座城镇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在与观众的双向互动中获得了文艺的崭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获得色、香、味、视、听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不过,沉浸式演艺、主题街区更应注重内容的打造,一哄而上、一味模仿、停留于表面化的复制粘贴,最终只会失去美好山水的灵魂与内蕴。正如,一些观众所言,不少沉浸式演出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一味追求炫酷的舞台效果,忽视动人的情节内容,沦为空洞的“技术秀”。
此类项目投资巨大也是可想而知的。目前,全国各地的沉浸式旅游项目大多运用各种新科技手段,投入不菲。如果没有游客流量来支撑,还是要慎重考虑、谨慎为妙。尤其在个别旅游景区,沉浸式演出成为孤立的文化项目,观者寥寥、门可罗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