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志向,他要到达的地方不论多远,他最终都能到达。即使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他前行。
注释:
志:指志向、理想、目标或者意志。
距:指边缘,指到很远的地方。
无远弗届:汉语成语,指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
限:指限制或阻止。
原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被称作“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的《格言联璧?学问篇》,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志向远大,那么他志向所指的地方,无论多远都能到达。
典故原文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其实是在讲人的精神意志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追求,就会为此克服困难,不懈奋斗;同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如果有坚定的追求,也会为此付出努力,直至最终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这条格言,是想说,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这样一种集体志向,也是一种强大的追求,这种追求“无远弗届”,谁都无法阻挡。
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就是尊重这种追求,沿着这种追求所指引的道路,让各个国家都携起手来,群策群力、合作共赢,共同开辟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共创繁荣美好的新世界。
典故原文是: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
意思是:关于国家轻重强弱的形势问题,各诸侯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彼此孤立就弱小。
《礼记?礼运》中的典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强调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典故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指出,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大道以其自身为原则,“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揭示了宇宙的特性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