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孝义古镇:有一座石砌花雕的大涝池

由 喜东付 发布于 休闲

在渭南市区东北约24公里处,临渭区孝义镇孝义村内,有一座石砌花雕的涝池。1981年3月,这座涝池就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7月3日,它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孝义镇东临大荔县李家村,南面与华州区隔渭河相望,不仅有“鸡叫一声听三县”的说法,也是“水旱码头,三县聚商”的地方。明清时期,这里先后出现严、赵、乔、柳、王、吴等富豪家族,经营的各种产业遍及省内外,收入丰厚的银子用车拉船载,所以孝义有“银城”的美誉。

如今,漫步在孝义镇的街道上,两侧依然可以看到大量明清时期古老的民居。这些府第建筑保存完好,周围的木雕石刻很精美,堪比当年大城市的街景。

从东向西拍摄

从西向东拍摄

在村庄中心,道路的南侧,有一座小广场,旁边便是巨大的涝池。据说,它修建于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整体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20米,深度大约3米。

在涝池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有两条流水的通道,伸向东西两侧大街。每逢雨季的时候,雨水沿着街道流进涝池:西北角是入水口,将水导入涝池中;当涝池蓄满以后,池水沿着东北角的通道排出,起到了“防洪排涝”的作用。

涝池全景

涝池内侧

相传,孝义镇的这座涝池,原本名叫“天泉”。在涝池正中,有一口水井,连着渭河,通向大海。在水井里,居住着一只金蛤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便会漂浮到水面上,霞光万丈,蛙声四起。

有一天,来了一位身披袈裟的喇嘛,在涝池边,走来走去。过了几天,趁人不备,喇嘛在夜里偷走了那只金蛤蟆。从此以后,天泉干涸,孝义衰落。由此可见,当地人将自己的命运和孝义镇的繁荣跟这座涝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西南向东北拍摄

从东南向西北拍摄

这座涝池四周用长条形砂石垒砌,上方一周有围栏,围栏高约0.8米。在围栏中间的挡板上,雕刻着大量精美的图案,包括动物、花卉、海水、禽鸟、博古、条带等纹饰,线条粗犷,古朴典雅。这些纹饰大都具有美好的寓意,象征着吉祥如意和文运昌盛,表达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这些花雕损坏严重,虽然黯然失色,但是神韵犹在。尤其是涝池内侧的花雕,保存完好,线条清晰。可惜,涝池内有积水,无法进入观看。

条带纹

禽鸟纹

动物纹

在涝池的东北侧,道路的旁边,有一座影壁。它由青砖砌成,上方装饰着顶,砖雕椽头和屋脊,缝隙间长满杂草;下方的墙体,已经向外倾斜,被三角形护体支撑起来,勉强能够在此挺立几年。

这座照壁长5米,宽0.4米,高3.5米。过去,它可能位于某座庙宇或者民居的大门外;后来,建筑被毁,只剩下这座影壁,跟涝池连为一体。

如今,这座影壁失去了曾经的光彩,表面张贴着各种广告和通知,五颜六色,乱七八糟。放眼望去,影壁已经成为村子里的一块宣传和公示栏。

影壁北侧

影壁上张贴的广告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