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在一些中外桥梁上,人们曾在桥头建造过一些形式多样的建筑物;这样的建筑物,习惯上统称其为“桥头堡”。过去为何要在桥头建造这样的建筑物?当代桥梁是否还需要这样的建筑物?


《现代汉语词典》对“桥头堡”一词的解释是:1.为控制重要桥梁、渡口而设立的碉堡、地堡或据点。2.设在大桥桥头的像碉堡的装饰构筑物。3.泛指作为进攻的据点。与本文相关者,只是其中第2点。


设置在桥头的建筑,形式多样,功能不一。桥梁历史上,有表达纪念意义的塔柱,有具备防御功能的碉堡状建筑(即桥头堡),有展现建筑特色及装饰作用的塔楼或门楼等。因此,“桥头堡”一词难以反映出全貌,更为合理的用词宜为“桥头建筑”。所谓桥头建筑,指通常设在桥头的纪念性建筑物、功能性(如防御、收费等)建筑物或装饰性建筑物。这样的桥头建筑,通常具备标志作用和地标意义。


国外的桥头建筑


在国外,从古罗马时期开始,就出现了门式、柱式等纪念性桥头建筑。大致从中世纪中后期开始,桥上开始出现主要用于防御的桥头堡建筑。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桥头堡的防御性功能大为减弱,但建造桥头建筑的做法仍在延续,并从欧洲向外扩散。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这一传统做法才逐渐式微。


回望欧洲桥梁历史可知,桥头建筑通常设置在一些重大桥梁上,主要通过不同的桥头建筑形式体现出纪念、防御和装饰三个方面的意义。历史上也有极少数桥头建筑可能与技术需求相关。分述如下。


纪念意义


古罗马时期的桥头建筑,保留至今的寥寥无几。当时的人们借用桥头高大的门式或柱式建筑来纪念特定的人物或事件,同时起到彰显桥梁位置的地标作用。尽管后来的桥头建筑形式有所变化,但这种作用一直得以延续下来。


现法国境内的弗拉维安石拱桥,桥头建有门式建筑。从刻在石门上的铭文以及建筑风格推测,这桥及桥头建筑可能建于公元前15年左右。在土耳其东南部古城遗址阿萨米亚附近,有一座古罗马石拱桥——塞维鲁石拱桥(图1)。这桥约建于公元200年,为了纪念罗马塞维鲁皇帝和他的妻子及两个儿子,在桥头修建了4根9~10m高的科林斯式圆柱(今天仅留存有三根柱子)。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1 塞维鲁桥及残留的三根纪念柱


在桥头树立柱式纪念碑的做法,延续久远。今天最有吸引力的,可能是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这桥为三铰钢结构坦拱,1900年建成,服务于第5届巴黎世界博览会。桥头耸立四座17m高的纪念柱,各立柱顶上安置有一尊镀金青铜雕像,分别象征“科学”“艺术”“工业”和“商业”;柱脚平台上设有四座雕像,分别象征“当代法国”“查理曼的法国”“文艺复兴的法国”和“路易十四的法国”。


纪念性桥头建筑的形式,不局限于门式或柱式。1850年开通的大不列颠管箱桥,除了在梁端设置塔门外,还在桥台端部设置了一对卧狮。1849年建成的布达佩斯塞切尼链桥和1938年建成的加拿大狮门大桥,均在桥头安置了一对卧狮。


防御作用


欧洲中世纪石拱桥的特点之一,是在桥上建造可能会用于防御的桥头堡或桥塔建筑。这样的桥头堡建筑,留存至今的仍有不少。


在西班牙南部城市科尔多瓦,有一座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桥,现在的大部分建筑是公元8世纪建造的。桥全长247m,16跨,桥的一端建有两座分离的防御用塔楼。到了14世纪,因战争原因,在原有的两塔中间增建一塔,并将三塔联为一体,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堡垒。


另一座防御性特点突出的古代桥梁,是意大利维罗纳的老城堡桥(图2)。这座三跨砖石拱桥始建于1354~1356年间,桥长120m,最大跨度48.7m(时为世界拱桥跨度之最),桥两端设五边形红砖桥塔,高17.3~19.4m。18世纪后期,法国军队摧毁一岸塔楼;到二战末期,全桥被撤退的德国军队彻底摧毁;1949~1951年间按原样重建,但没有恢复18世纪后期被毁的塔楼。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2 意大利维罗纳的老城堡桥


类似的欧洲古桥不在少数,例如,建成于1146年的德国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的重要地标“老石桥”,建成于1185年的法国阿维尼翁的圣贝内泽桥和建成于1378年的法国卡奥尔城的瓦伦特桥。这三座桥均为世界文化遗产。


出于防御目的而设置桥头堡的做法,在欧洲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对后来出现的长大铁路桥梁,尤为如此。这样的桥例较多,如波兰建于1857年的特切夫桥(土木工程历史性标志),荷兰建于1879年的奈梅亨铁路桥,德国建于1896年的威廉国王高架桥、1917年的王储威廉大桥和1918年的雷玛恩大桥等。


图3所示的德国哈默铁路桥,经历了百年变迁。第一座双线铁路桥1870年开通,设有桥头堡;1912年第二座双线铁路桥开通,仍设有桥头堡(图3a)。这两座桥在1945年被德国军队自毁,战后临时修复。到1987年,在旧桥址旁边新建一座四线铁路全焊钢桥(图3b),旧桥则全部拆除,只留下了1870年的桥头堡废墟(图3c)。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3 德国哈默新旧铁路桥


建筑装饰  


除了让桥头建筑起到防御或关卡的作用外,人们也希望通过桥头建筑来装饰相对朴素的桥梁结构,因此,曾有一部分桥梁拥有建筑上各有千秋的桥塔、桥楼或桥门。那些建筑精美、保留至今的桥头建筑,连同桥梁一起,现多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建筑遗产和旅游胜地。


布拉格的查理大桥,建于1357~1402年,是捷克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桥梁跨越伏尔塔瓦河,连接两岸老城区和小城区。老城区的桥塔(图4a)完工于1380年,既是当时布拉格防御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世俗哥特式桥塔之一,其独特的雕刻装饰具有历史美学价值。小城区的桥塔(图4b)为一高一低两座塔楼,中间有拱门相连。较低的塔楼被称为朱迪塔,呈罗曼式建筑风格,是查理大桥的前身朱迪大桥残存的一部分。较高的一座为哥特式塔楼,其建筑美学价值不及老城桥塔。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4 布拉格查理大桥的桥塔


其他著名的桥梁还包括:德国海德堡的老桥,苏格兰的克雷盖拉希桥(土木工程历史性标志),威尔士的康威双线铁路桥(世界文化遗产),德国的摩泽尔河桥等。


进入20世纪,仍有一些桥梁出于审美要求而建造桥头建筑。例如,1916年建成的美国狱门铁路桥(图5), 在主桥和引桥的分界处,建造了在高度上远远超出结构需要、形如桥头堡的装饰性桥塔。后来,英国1928年开通的泰恩桥和澳大利亚1932年开通的悉尼港大桥,也采用了类似做法。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5 纽约狱门桥的桥塔


一些非常著名的桥梁,例如英国的福斯铁路桥和美国的旧金山金门大桥,也设有桥头建筑,只不过因为这些桥梁本身过于雄伟壮观,桥头建筑几乎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技术需求


为满足技术需求,也曾建造过桥头建筑。19世纪上半叶欧洲建造的悬索桥(如英国1826年开通的康威桥,1831年开工建造的克里夫顿桥等),桥塔采用大体量圬工结构,立于两岸,不设边跨;若精心打造,让索塔既是悬索的支撑结构,又是塔式或门式桥头建筑,则可一举两得,一体两用。1859年英国建成的皇家阿尔伯特铁路桥(图6),主桥采用两跨透镜状熟铁桁架,桁架两端需要搁置在高出桥面的支点上。这样的支点结构,可以是图6所示的圬工桥塔,也可以是带有建筑造型的钢铁门形框架,如1883年开通的美国匹兹堡史密斯菲尔德街桥。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6 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铁路桥


中国古代桥头建筑


基于史料分析,古代中国出现桥头建筑的朝代,不晚于两汉。这些桥头建筑多为规模有限的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如华表、塔柱、牌坊、桥亭、楼台、石碑、石兽等),罕见用于防御的桥头堡。这些桥头建筑具有古典东方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起到标志、纪念、审美等作用。


 “泗水捞鼎” 是汉画像石/砖中的常见题材。据统计,全国各地出土的“泗水捞鼎”画像计41幅,其中约30幅包含桥梁图像,3幅中的桥头一端刻有阙的图像。在各种题材的汉画像石/砖中,在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处竖有表木(即华表)的图像为数不少。阙(也叫阙门或门阙)出现于西周,兴盛于汉代,延续到明清,是一种塔楼状的装饰性建筑,多设在城市、宫殿、祠庙、宅第等入口处,起到通道导引、等级标志的作用。表木是古代用以纳谏或指路的木柱,后演变成为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装饰用石柱。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7 “泗水捞鼎”画像石/砖中的桥、阙门与华表


图7是描述“泗水捞鼎”的两块画像石/砖。从图7a可见,在桥左边有石阙,阙为重檐顶,檐下有斗拱、柱身和柱础。从图7b可见,画面左边为形制简单的阙门,在桥堍处各竖一表木,上端有一矩形云板。在汉画像石/砖上,桥头设阙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在桥头设华表较为普遍。据此可以合理推测,华表可能是中国古代桥头建筑的早期形式。


北魏杨炫之编撰于公元547年的《洛阳伽蓝记》,可能是最早记载有桥头建筑的史籍。在其卷二中,提及洛阳建春门外有一座“阳渠石桥”,桥有四石柱,每头两根;桥南刻有铭文:“汉阳嘉四年(公元135年)将作大匠马宪造”。后因“大雨颓桥,南柱始埋没,道北二柱,至今犹存”。在卷三中,提及一座名为“永桥”的浮桥,其“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


在桥头设立华表或石柱的做法,最晚始于两汉,且相沿不辍。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宋代的《金明池争标图》、元代的《龙池竞渡图》和《卢沟运筏图》中,均可见画中的桥头华表。


另一类桥头建筑,就是牌坊(建有斗拱和屋檐者,称为牌楼,现两者混用)。牌坊是中国古代具有纪念性、装饰性的门式建筑,通常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常建于街口、桥头等要道处,或庙宇、祠堂、书院等建筑前,或宫苑、陵园之中。


牌坊的历史悠久,对其起源说法不一。梁思成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提出,牌坊源自汉阙,经历代演变成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认为,牌坊“起源于汉代坊墙上的坊门”,“南宋已经出现牌坊,至明则成常制”。


灞桥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中国桥梁史上颇具影响的一座古桥。不知何时起这座桥开始建有桥头建筑,今天只能从近代史料和照片中(图8)一窥桥头建筑风貌。清代画师武廷桂曾绘制条屏式“关中八景”,其中第三幅为“霸柳风雪”(图8a),画面中可见桥头立有一座四柱三间形制的牌坊。百年后,从1934年卡特·霍尔顿所拍摄的照片(图8b)看,灞桥的桥头建筑仍在,只不过从牌坊换成了木牌楼。另外,相距灞桥不远、历史同样悠久的浐桥(图8c),因规模较小而鲜为人知,但其结构形式及两端牌楼与灞桥类同。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8 灞桥和浐桥的桥头建筑


明清两代,牌坊/楼建筑日益普遍,在清代的宫廷绘画《康熙南巡图》和《乾隆南巡图》中,绘有桥头牌楼数十座。有人统计,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65座,多设置在皇家园林和寺庙中。一些牌楼被用作“桥牌楼”,如北海公园内北海大桥的“金鳌玉”牌坊(1954年城市改造时拆除)、永安桥的“堆云积翠”牌楼、陟山桥“智珠”牌楼和濠濮涧九曲桥石坊,颐和园中的荇桥“蔚翠云岩”牌楼和知鱼桥石坊等。北京建在街口桥头的牌楼,当数正阳门箭楼南边的“正阳桥”牌楼(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最为著名。


楼台亭阁,是古代桥头建筑的另一类形式。我国自宋代起就在一些桥头搭楼建亭,这从古代的绘画(如南宋时期的《京畿瑞雪图》,元代的《龙池竞渡图》等)中,可见一斑。福建漳州江东桥(虎渡桥)建成后,南宋黄朴在其所撰《虎渡桥记》中记载云:“……东西结亭,以憩往来者……”


众所周知的赵州桥,在桥头一端曾建有一座关帝阁(图9),这是一座建在砖台上的木阁楼,大约始建于元末明初,后毁于解放战争时期。关帝阁立在桥南端头,造型雄伟秀丽。阁上有名人题字牌匾和诗句对联,文化氛围浓厚。阁楼与古桥浑然一体,互为映衬,既可助香火之势,还可兼关卡之用,且保证通行之利。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9 赵州桥及关帝阁


古代索桥的桥头建筑,除了有建筑装饰作用外,同时也需满足桥梁的构造或管养要求。例如,都江堰安澜桥的桥头各设礅楼一座,在楼内中、下部配置粗壮竹段,楼上配大卵石压重,借此紧固竹索。泸定的大渡河铁索桥,也是类似情况。在两岸台后开有落井,在井下嵌入铸铁地龙桩和卧龙桩,铁索通过台顶进入落井,固定在卧龙桩上。建在桥台上的房屋,既是桥头的装饰性建筑,又可防止雨水侵蚀井内铁桩,还是官府征收过桥税费的场所。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图10 兰州握桥


把楼台亭阁与廊桥相结合,是中国古代桥头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图10所示为兰州握桥(木悬臂梁桥,G.E.莫理循摄于1910年),桥上有廊,两端各建高大的门楼,用以平衡悬臂梁的受力,同时起到凸显桥梁入口、衔接廊道与道路的作用。我国西部地区的木廊桥(无论是否为悬臂梁),过去常见这样的建筑形式。


(未完待续)


(作者注:本文参考了诸多文献资料,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刊载 / 《桥梁》杂志 2021年 第1期 总第99期

作者 / 李亚东

作者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085 字。

转载请注明: 关于“桥头堡”的那点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