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毁掉我们的并不是憎恨的东西,恰好是所热爱的东西

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是人类精神境界中所衍生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它既具有通用性、又不拘泥于任何时代。《娱乐至死》是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学家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他以纸质印刷逐渐被电视统治所取代为题材,讲叙了人类的思维模式由理想到肤浅的变化过程,从而批判了大众娱乐至死的生活状态。

尼尔·波兹曼的这本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状态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尼尔所处的社会状态,是电视逐渐取代印刷业的时代,几十年后我们所面对的,变成了互联网逐渐取代电视的时代。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明眼人其实一眼就明白这句话中间的不实成分,但是这句话其实是一个隐喻、一种暗示,书籍能给人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古人生活的时代没有电视、电影,他们很多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读书上,因此各类诗词歌赋以古代产量最佳。

对于很多原著党来说,喜爱的小说作品拍成了影视剧,很多原著党都会失望,其中的原因也是因为文字所具备的臆想性。当读者在阅读时,白纸黑字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发挥的意境,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最理想的状态臆想出来,达到一种文字意淫的境界,但是拍摄成了影视剧就少了这种味道,不是演员的颜值服装不对,就是环境意境不佳。

同时,大多数质量过硬的书籍,介绍的都是一个系统以内的知识,开头、过渡、详解、结尾,一环扣一环。通过阅读全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个系统、强逻辑性的知识体系。

不论是电视化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无疑都是以图像碎片化为主。我们自由地选择任何一个电视台观看,也随意地刷着任意一个小视频,图像化形式的媒介视觉冲击力较强,因此可以牢牢地抓住人类的眼球。

与此同时,各种简单、粗暴的图像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享受沉浸在信息包围中的快感,忘记思考、忘记辨别。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本书中曾提出,媒介是一种隐喻,同时也是一种认识论,不同的媒介带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人们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都是通过一种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事物,不同的是,人类看文字的同时倾向于大脑思考,而电视剧之类的无脑享受,背后的本质则是娱乐。

最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得出,如果人类的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对于人类来说则是一种无穷的隐患。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27 字。

转载请注明: 《娱乐至死》:毁掉我们的并不是憎恨的东西,恰好是所热爱的东西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