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文化传承志愿者⑫丨丁辉:砚石上的刻画家

由 宗政从蓉 发布于 休闲

继推出“红色讲述人”、“新时代文明志愿者”、“战‘疫’志愿者”三个系列之后,海报志愿云平台第四系列——文化传承人于2020年6月13日起正式上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间无数的文化瑰宝传承在悠悠大地上。让我们一起来拜访那些在非遗文化、国学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领域坚守初心的文化传承人。

海报志愿者•文化传承人⑫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史欣欣 杜倩 济宁报道

一手扶钎,一手击锤,石屑在刻刀之下飞旋又降落。“学制砚这行,不但要有耐心,还得吃得起苦。”正因如此耐得住性子,丁辉自1978年参与从事尼山砚制作开始,就与尼山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砚石的选材为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则需要几百年的历史。丁辉说:“尼山砚的原材料就取自尼山一种夹在青石岩层中的橘黄色石块,这种石块石质坚细精腻,下墨利、发墨好,是制砚的好材料。可石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方石料就会少一方。所以每一块砚台都是孤品,都有着它独特的意义。”

一方砚台,从选坯料开始,需经历出坯、相石、出形、初雕、细雕、打磨、选盒等等十余个步骤。制砚的过程是艰苦的,丁辉对着一块又一块石头看来敲去,手上都不知道开过多少道口子。

“在这些步骤里,我觉得相石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这个步骤就是充分利用尼山石具备的形状、纹路特点,仔细斟酌,尽量保持它原有的天然之美。”丁辉边用铅笔在砚坯上不断勾画着边介绍,相石的过程就是一个设计的过程,根据石材的形状、花纹等设计砚形,确定题材、立意,然后进行构图和造型。

丁辉用铅笔在砚坯上勾画

“不方不圆,因其自然,固差胜于雕镌。”关于尼山砚,清代徐坚曾在尼山砚上这样题铭。丁辉在继承鲁砚“巧用天工、简朴大方”传统风格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尼山石所固有的色泽纹理进行构思,依石形开墨堂、墨池,少有雕琢点缀,最大限度利用天然形和自然纹理,形成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松花纹是尼山砚石所具特征的花纹之一,花纹图案均为不规则形状,分布范围大小不一、疏密不均。”丁辉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也由此,每一方石砚都独具魅力。“春江晓景砚”是丁辉的得意之作,褐色的砚石是尼山砚石中少有的品种,褐色的砚石上布有天然松柏和桃花纹理,他依形开大墨堂,以两个神态各异的鸭子造型阴刻为池作饰,一幅春江晓景图跃然砚上。

丁辉展示砚石作品

文化的沉淀、古建的磅礴、儒家思想的传承都赋予了丁辉用之不竭的创作灵感。他在刻苦练习尼山石砚制作技艺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尼山石砚的爱好者和从业者。“这几年,我带出来的学生已经有不少人可以独当一面了,各类比赛中也都有斩获奖项,他们也真心热爱这行。”丁辉对尼山石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