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之低的,可以说,她们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受到严格的限制。举例来说,女子从小就被灌输"三从四德"的思想,被要求顺从父亲、丈夫和儿子,自己的自由被严格限制,也几乎没有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力。更加过分的是,女子连学习在古代都会被视为一件不合礼数的事情,人们普遍觉得女人只要相夫教子就好,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对学习权的残暴剥夺。
在女性学习被视为异端的古代,能够展现自己才华的女子可谓少之又少,我们熟知无数男性文豪,但说起女性大诗人、大词人,恐怕能举出的寥寥无几。
在门槛差异不大的文学领域,我国古代的男女尚且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更不要说科研等行业了,连学习文化都不被允许的女性,诚然很难接触到各种科技知识。如果说提起古代女文学家,人们能想到李清照、卓文君等,那提起女科学家,或许大部分人会愣住,甚至认为不存在。其实,清朝时就曾经出现过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女科学家,甚至还有小行星以她命名,她就是王贞仪。
乾隆三十三年(1768),王贞仪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也就是今南京市江宁区一带。因为父亲王锡琛、祖父王者辅都是著述颇丰的学者,据说家中还拥有足足七十多橱的藏书,王贞仪从小耳濡目染,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幸运的是,王锡琛为人十分开明,对于女儿的兴趣非常支持,于是年幼的王贞仪得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下长大也让王贞仪觉醒了平等、独立的思想,她不但主动学习一般只有男童感兴趣的骑射,还将其练到了炉火纯青,全然不输男子的地步。在父亲的支持下,王贞仪还是少女时就游历四方,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见闻阅历的增长,王贞仪对世界愈发好奇,这促使她最终踏入了科研领域。在当时的环境下,王贞仪自然是受到了嘲讽和奚落,对此,她淡定地表示:"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
正所谓天道酬勤,天资聪颖又肯勤奋努力的王贞仪很快取得了不少令人敬佩的学术成就。数学方面,她研究并积极推广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的"筹算法",还自己编著了一本《勾股三角解》,在书中,她提出了"中西固有所异,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视。夫益知理求是,何择乎中西?唯各极其兼收之义"的思想,可见,她有着领先于那个时代的清醒头脑和先进理念。
自然科学方面,王贞仪针对当时许多知名学者都没能解决的"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为什么人不会倾斜和摔倒"的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世界中心,才会觉得生活在地球其它地方的人会倾斜,然而,对于别处的人而言,他们也是头顶天脚立地。对于地球而言,四面八方都是天空,因此宇宙间是不存在所谓的上下、正斜的区分的,这在当时堪称是划时代的见解。
王贞仪一生在诗文、绘画、数学、地理、医学等方面都有造诣,但她最擅长和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天文学。为了弄清当时还被大多数中国人视为"天狗食月"的月食现象,王贞仪自己制作模型,用发光体代表太阳、小球代表地球,自己则根据月亮反射太阳光的原理,用镜子模拟月球的运动,从而观察月食的发生条件,这样朴素的研究方式却让她写出了内容精辟详实的《月食解》。
为了研究天文,王贞仪一面阅读中外天文著作,一面坚持自己观测天象。而且,和研究数学时一样,她坚持认为西方传来的知识虽然在某些地方确实先进,却并非是真理,要想得出准确的结论,就要取中外之所长,并且亲身实践。这样兼收并蓄、立足实践的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十分可贵的,更不要说在那个民众普遍愚昧无知、墨守陈规,认为传统就该全盘继承的时代了。
另外,针对当时人们对风水等封建迷信的盲目信奉,王贞仪也指出应该相信科学,而不是觉得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可以影响子孙后代的命运。可惜的是,这样一位自立自强、德才兼备的先进女性,却仅仅活到了二十九岁就不幸病逝。为了表彰王贞仪对天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2000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用她的名字命名,只不过,在国际上颇受赞誉的她,却因为女性研究者的身份和历史因素而很少被自己国家的人所知,实在令人遗憾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