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半天下...
有人问我,去了伊朗之后,印象最深的城市是那里?我毫不犹豫的回答道:伊斯法罕
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他根本没有想到,在波斯帝国,还有一座如同长安这样雄伟的城市——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河流穿城而过,建筑鳞次栉比,城市格局大气。许多精品店和大商场,点缀在城中街衢。
当人们行走在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时闪现出成群结伴的、笑靥满面的波斯美女,她们个个颜值超拔、气质雍容,千篇一律的面纱下遮不住是灵秀的双眸和佳丽的面容,俨然成了一道流动的市容风景线。
人种优良的伊斯法罕,历史则更为悠久。早在公元前6世纪,城市就开始兴建,曾经多次成为波斯王朝的首都。公元16世纪,就名闻遐迩,享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誉,其中伊朗最宏伟的清真寺和最瑰丽的宫殿,就在伊斯法罕。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伊斯法罕的七大胜景,如瑰丽画卷,似视觉盛宴,一一向我们呈现开来。
伊斯法罕给我们的“首秀”是旺克大教堂。咦!大家非常不解,伊朗分明是伊斯兰国家,怎么会出现大教堂?原来,波斯萨非王朝的中兴之主阿巴斯大帝时期,从亚美尼亚迁来数万名能工巧匠,为伊斯法罕建设新都服务。来到伊斯法罕的亚美尼亚人,同时也将他们的宗教文化带到了这里,在当地建起了多座教堂,旺克大教堂就是保留下来的最精美的一座。
旺克大教堂始建于1606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教堂,建筑风格融入了亚美尼亚和伊朗两地的文化元素。最具特色的是教堂大殿内全方位360度的巨幅壁画,画中反映的都是《圣经》故事,从圣婴降生到耶稣受难为止,图案内容虽然看上去一知半解,但是画作非常精美,令人目不暇接。
接着我们来到了四十柱宫。这座建于1647年的王宫,当时是国王用来接见和宴请外宾的地方。王宫占地67000平方米,宫殿的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门厅,门厅由20根柏木做的巨大的独木柱支撑。门廊前面有一个长110米、宽16米的水池。
池水清澈见底,在光的折射下,只见20根柱子倒映在水中,“四十柱宫”就由此得名。2011年四十柱宫作为“波斯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之后四大景点都相对集中在一片区域。
清真寺见过不少,但像伊玛目清真寺这样的建筑,确实屈指可数。我常想,看到的东西越多,恐怕越不容易激动,但见到伊玛目清真寺是个例外。她精巧的建筑彻底震撼了我,每个细节都变态地呈现出了“波斯祖传”不怕繁复的审美要求。
午后的伊玛目清真寺安静而空寂,精致绝伦的穹顶被阳光折射出金光闪闪的孔雀尾翎,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美得竟是不可方物。伊玛目清真寺是伊朗在建筑、木雕刻釉砖工程上的一个经典,由于建筑精美绝伦、雄伟壮丽,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
出了清真寺,去了阿里卡普宫,她是阿巴斯一世将首都迁到伊斯法罕后,在公元1606年修建的,与后妃们一起居住的宫殿。我们通过小小的螺旋形台阶到达楼顶平台,高瞻远瞩,俯瞰广场,将伊玛目清真寺、宣礼塔、大巴扎等建筑及广场风光尽收眼底。
之后来到了伊玛目广场,这座当年萨非王朝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地方,宏伟气势,望不到边,才知道她原名叫国王广场,也称“世界之半广场”,是仅次于天安门广场的世界第二大广场。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广场的一侧是哈朱桥,建于萨非二世时期,是当时人们游玩和乘凉的场所。
广场上成群的鸽子呼啦啦飞过,喷泉池边青年学生在专注地写生。一群小男生在几位大人的引导下,在广场游玩,凑近一打听我们是中国人,便热情洋溢地把我们围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要与我们一起合影,那些五官俊朗、眼神明亮的小孩子,童贞的稚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斯法罕的参观,在三十三孔桥的行走中,暂时告一段落。三十三孔桥作为伊斯法罕的交通要道,城市坐标,已经存在四百多年了,这座总长297.76米,横跨扎因达鲁德河两岸的大桥,夜间观赏,灯光在桥孔中投射开来,特别壮美。
毋庸置疑,伊斯法罕绝对是伊朗旅游的精华所在。这里是丝绸之路南路的一个重要节点,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热闹繁华相当于“半个世界”。在这座“波斯帝国不朽的荣耀之都”,将波斯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