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的文化“烙印”
秋冬时节,走在福安大留村的羊肠小道上,一路山高林茂、坑深水清、古风绕怀。放眼望去,村落中祠堂、庙宇、古井等古迹保留完好,古民居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在青山绿水间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村中老屋,层层叠叠,村前村后,茂林修竹,绿意盎然。穿过小巷低矮的土墙,映入眼帘的是大留乡村文化记忆馆(右图),推开门扉,走进这座木质结构的古民居,品茗间了解这座全省首批“千年古村落”之一的历史文化,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杰地灵之地
大留村位于福安市罗江街道的白马河畔,全村701户2908人。走在村道上,身旁的古居旧宅散发着浓厚的书香气息。这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从唐至宋,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盛极一时,就此一朝(北南二宋)考取功名进士及第者就达10多人。
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张姓先人从福州乌石山迁徙至此,繁衍生息。为缅怀远祖汉代名臣张良拜封留侯,取“大留”二字作为村名,以此铭记先祖的功德。
大留村的繁荣与村西边一条古官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此官道宋代时就已存在。往北,穿村而过,过岭尾宫、填里、后太等地,是古时通往县城、京城方向的必经之路。
大留村人杰地灵,千年以来出了众多名人,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底蕴深厚。宋代曾出现过张泳、张观等文化名人和抗金将领,又有朱熹高足杨复、张泳两位理学门人继承弘扬朱子学说并创作了《仪礼·旁通图》《论郊祭》《正学论》等著作名篇,近代出现了张如翰这样的教育家。
古宅承载记忆
“2019年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千年古村落后,我们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大留村党支部书记张雪景边走边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留村启动了“一书一馆”建设,该项目被列入福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大留村3000多年的历史,留下来的是浩繁卷帙。目前,大留乡村文化记忆馆一期工程已经结束,300多平方米的古民居修旧如旧,展区涵盖“千年古村”“文物古迹”“地灵人杰”“今日大留”四个部分。为了补好该村的“历史课”,让村里年轻一代找回文化自信,村民们邀请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古建筑修缮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大留村调研考察、出谋划策。
村里成立文化记忆馆建设和大留村志修缮工作会,罗江办事处把大留文化复兴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推手,以大留乡村文化记忆馆古宅修缮和大留村志为龙头,启动“一书一馆”同步实施计划,截至目前,已经搜集20万字大留村志,于上个月在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两年来的乡村文化建设终于得到村民肯定与支持。“过去家家户户都忙于自家的生计,认为文化建设是搞花哨,都不乐于参与。”张雪景笑着说,现在不同了,在“一书一馆”的推动下,群众古宅保护意识加强了,环境干净了,村文化气息浓了,游客多起来了,村民充分体会到传统文化建设的魅力,纷纷主动投入进来。
精心哺育接力棒
10月24日,大留村小学教师张建韬带领孩子们走进大留乡村文化记忆馆,驻足于红色文化前,学生们认真聆听着烈士的英勇事迹,不禁发出感慨,原来我们村还有这么多值得崇拜的英雄。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想要留住人才就要有良好的环境和乡村文化特色。”乡村振兴指导员林光亮说,随着“一书一馆”工程的开展,大留村村民“爱大留,爱家乡”的意识得到提高,这也提升了村民们的环境意识,不少村民开始自发地对自家老宅进行修旧如旧,街道两旁变得整洁了,垃圾分类做得好了,人居环境整治顺利开展。
“记忆馆的修建对学生教育大有助益。使学生在接受课本的知识之外,接受我们大留传统文化的熏陶。双休日带孩子们来馆参观,回去写写日记、谈谈感想,更能加深孩子们对大留历史的了解。”张建韬说。
“文旅结合是未来大留村发展的路子,整个村要统筹规划好,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家家户户可以搞农家乐或者民宿,吸引外地游客到来,让村民在自家门前也能赚钱!”在外乡贤张光晖热心表示,他将和其他在外村民,积极引进人才和资金,全力支援家乡建设。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