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河套平原 麦香八百里!

由 郎文芬 发布于 休闲

7月,河套大地酷热难耐,
35度以上的高温居高不下。
就在这一波又一波的热浪中,
田地里的小麦颗粒迅速地饱满了起来,
(摄影 | 刘涤)
(摄影 | 张俭)
从最西端的磴口开始,
一直到最东端的乌拉特前旗,
麦田渐次变得金黄。
(摄影 | 乌汗)
(摄影 | 张桂林)
(摄影 |高明志)
(摄影 | 自觉)
(摄影 | 刘永平)
(摄影 | 邬凯)
成熟了的河套小麦,
迎来了它的收获季
(摄影 | 齐鸿雁)
河套小麦“种在冰上,收在火上”,
名符其实
▼每年3月下旬,河套地区的树苗才刚刚抽芽,这时的小麦播种已是尾声。
(摄影 | 包群力)
河套的粮食好吃,自古有之。
2000多年前,秦国吕不韦解天下美味,
在《吕氏春秋》中留下千古名句:
“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
阳山之穄,南海之秬。”
阳山就是今天的阴山,
而“阳山之穄”,
说的就是当时
河套平原盛产的一种粮食:
糜子。
▼我们小时候吃到的“二米饭”就是用大米和糜米一起做出来的。
糜子(来源于网络)
吕不韦
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
2000多年后的河套人,
早已不知道什么是“穄”,
却对另一种由异域传入的粮食
——小麦
充满了自豪感和归属感。
(摄影 | 张春华)
是的,小麦从来就不是河套本土的农产。
8000年前,
它被驯化于伊拉克北部,
5000年前,
它由遥远的西亚来到了中国的黄河流域。
(摄影 | 自觉)
由于果实坚硬、口感粗粝,
很长的时间内,小麦仅用于祭祀。
后因产量不高,也始终没有普及。
一直到唐宋以后,
铁器和石磨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
小麦能够以面粉的形式走上人们的餐桌,
它才取代了粟,成为北方的主食。
(摄影 | 邢皓)
而作为近代才真正开始
在巴彦淖尔扩展的小麦,
在短短100多年间的时间里,
它毫不留情地取代了
其它所有粮食的位置,
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最河套”的粮食
(拍摄 | 齐鸿雁)
河套人可以三天不吃肉,
却不能一顿没有面。
甚至许多外地人不知道有巴彦淖尔,
却知有河套小麦。
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摄影 | 邢皓)
第一个原因,
它在河套能够找到
生长所需的一切元素。
小麦喜光照。
而巴彦淖尔是全国
太阳光照最丰富的地区,
年日照可达到3100~3300小时
(摄影 | 乌汗)
(摄影 | 米都格少)
(摄影 | 沐光润色摄影工作室)
小麦喜水,
巴彦淖尔拥有亚洲最大的
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河套灌区,
▼位于磴口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摄影 | 杨文致)
完备的7级灌排体系
可以按时间保证小麦生长期的四次灌溉。
(摄影 | 张桂林)
更为难得的是,
在别的地区最考验小麦的干热风
在河套灌区由于充足的水份,
反而能够加速小麦的成熟,
提高品质。
(摄影 | 高明志)
(摄影 | 张俭)
(摄影 | 刘永平)
同时,河套小麦生长期长,
经历了冬春夏三季,口感非常好。
(拍摄 | 高晓龙)
另一个原因,
河套长出的小麦品质优良。
由于得天之厚,
河套小麦当之无愧
成为全国小麦中的“尖子生”
(摄影| 高明志)
它平均千粒重43.2克,
平均容重792克/升,
平均蛋白质含量15.1%,
均居全国前列。
(摄影 | 张春华)
由河套小麦做成的面粉,
湿面筋平均含量35.4%,
高于国际上规定高筋粉30%的标准。
100克面粉平均面包体积820立方厘米,
远超我国面包体积
650~750立方厘米标准。
(摄影 | 张桂林)
按农业科研人员讲,
河套小麦是“五项全能冠军”
即衡量小麦品质的蛋白质含量、
面筋质含量、粉质指标、拉伸指标、
沉降值这五项综合指标,
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小麦
都是遥遥领先的。
(摄影 | 张桂林)
因此,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地,
河套灌区位列其中。
(摄影 | 自觉)
(摄影 | 包群力)
河套小麦在餐桌上的表现更加优秀。
拉面大王厉恩海用河套面粉
拉出的拉面四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他用一公斤河套面粉,
拉出了1268公里长的面条,
一个米粒大小的针眼
可以穿进42根拉面。
(来源于网络)
由兆丰河套面粉制作的面条“四面八方”,
品尝者盛赞“筋道、爽滑、
弹牙,麦香味儿十足!”
(来源于网络)
由河套高筋粉制作的河套面精,
更是享誉全区甚至全国,
成为外地人来巴彦淖尔必尝美味,
也是在外工作学习的巴彦淖尔人
返程必带的家乡美食。
(来源于市民熊文梅的朋友圈)
因为代表着河套的形象,
小麦还多了一些象征意义:
小麦的播种和小麦的收割
已经成为整个河套地区的重要仪式
(摄影 | 张临芳)
小麦播种意味着人勤春早,
小麦的收割
代表着河套全年丰收大幕的开启
(摄影 | 陈强)
(摄影 | 邢皓)
(摄影 | 陈强)
(摄影 | 杨学仁)
(摄影 | 寇新焕)
(摄影 | 张临芳)
(摄影 | 张春华)
金黄的麦田作为独特的风景,
成为了各个年龄段的拍照打卡地;
(拍摄 | 高晓龙)
(摄影 | 刘涤)
(摄影 | 张俭)
(摄影 | 张桂林)
(摄影 | 杨学仁)
(摄影 | 张城)
(摄影 | 张城)
人们聚在一起打麦、扬场,
寓意着丰衣足食
(摄影 | 张临芳)
(摄影 | 张桂林)
(摄影 | 寇新焕)
(摄影 | 高晓龙)
(摄影 | 邢皓)
巴彦淖尔已经是一个离不开小麦的地区。
(摄影 | 张临芳)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