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外,如何正确、优雅地给小费
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比较盛行小费文化。小费在英文中是“Tips”,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在入口处摆了个碗,碗中间立个“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及时)牌子,顾客们只要将零钱放入其中,就会得到迅速周到的服务(看来原来服务也就那么回事)。
快到碗里来的消费模式,得到了顾客们的接受,在英国餐饮圈传播,久而久之变成了西方国家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在欧洲某些国家的餐厅里,小费已经被“强制”写进了消费账单(“service charge”的字样,类似国内的茶水费、开瓶费),就没必要额外再给小费了。如果是在收银台用卡结账时,刷卡机上出现一个“Gratuity”的字样,让你“自助”往里输金额的。那其实这也是让你输小费的意思,只不过换了个更高级的词眼罢了。
在阿拉伯国家一般不用给小费,餐厅结账的时候,他们会给你拿来一个夹子,里面夹着账单。当你把钱放在里面,他会把找零夹在里面。你可以选择把钱全带走,或有选择性地留下些作为小费(给小费全看心情)。在没有小费文化的国家,如到日本旅行时,给小费会被视为意外之财。在亚洲多数国家给小费,服务员或商家会感到非常惊讶,有时候还会追出门来,以为你忘了拿找钱或是给错了数目(民风淳朴)。当然,如果你在美国餐厅吃完饭,只给桌上留5%的小费。餐馆领班经理也会追出来,理由则恰恰相反“出了什么事,这是人干的事吗?”
到底给多少小费合适,要怎样给呢?(还是以腐朽的美利坚为例)
在机场或酒店,当人帮你拿行李的时候,每件行李通常给1到2美金小费以示感谢。代客停车,每辆车也是1到2美金,意思意思。出租车司机小费为你消费总额的15%左右,如果帮你拿行李,再多给一点吧。餐厅服务生也是消费总额的15%,但在快餐厅,你不必付小费(都自助了,要给也打赏自己吧)。还有就是宾馆服务,帮你每天打扫房间的那位,通常给1到5美金。但付小费时,还是要注意:第一、她们通常只会拿你放在床头柜上的零钱,不会拿其他的地方(不然会被认为是偷窃)。第二、给她们的小费尽量不要是硬币,因为硬币通常是给乞丐的。最后,不要在小费上面放置东西,钱被压住,代表你真的不想给,不想给,不想给,她们也不会主动去拿……(只会诅咒你,下次不要睡这张床)
小费文化如果无处不在,倒也未必就是好事。有老外就振聋发聩“ No tipping in China, like in Paradise.” 在中国没有小费,像在天堂一样。这个也不难理解,对于好的服务付点小费是表达心意,可遇到糟糕的服务,为什么我还要被道德绑架付小费呢?
凯瑞·塞格瑞的《美国的小费社会史》书中介绍,美国内战后,开始受欧洲的小费文化影响。当时就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认为这种贵族的“阶级意识”,刻画出一群需要靠人慈悲过日子的工人阶级,有背美国自由平等的祖训。据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迈克尔教授研究,2013年美国“小费经济”大约是400亿美元,占一名服务员收入的58%,一名调酒师收入的52%,一名脱衣舞娘收入的44%(还是很多的)。
1904年乔治亚州成立了“美国反小费联盟”,竟号召了10万名会员。1909年华盛顿州成为通过反小费法律的第一个州,后来又有五个州响应,但是很少执行(1918年,有一百名服务员因在反小费人士的汤里下毒而被捕!可怕的服务员)。到了1926年,每个州的反小费法都被废除了。
1922年,美国小费礼仪专砖家艾米莉·博斯特推荐的小费标准是10%。到了20世纪中期,15%是平均或上限。近年来15%已经变成小费“底线”,20%已成为“新常态”。
《信用卡》数据显示,美国给小费最慷慨的族群,是住在东北部的共和党人,在餐厅用餐时刷借记卡和信用卡,通常给到20%的小费;而民主党、南方人和现金用户则是15%。
美国服务业人员如保姆和送货员,有很多都是没有证件的非法移民,他们更偏好现金交易。不但自己不用报税,雇主也可以少缴税。因此小费制度在美国根深蒂固,无现金社会可能永无指望。
账单的大小决定了小费的多少,本意是想让服务员更有动力,去鼓励顾客多消费。而消费额的高低和所需的服务劳动力之间,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无论服务质量如何,顾客通常都会给固定相同百分比的小费。不给小费,拿不到好的服务是真的;给了小费,却不见得拿到好的服务,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