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路碧道今年实现20公里无障碍贯通
南都讯 记者陈燕 通讯员 赵雪峰 近年来,广州市海珠区把水环境治理工作纳入全区“九项重点工作”,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如何为群众打造更多优质的水生态公共产品,实现水体与文化、与产业相融合,实现人与水相亲相近、和谐共生,成为当前海珠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首创“五道并行”
海珠区将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建设作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海珠实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岛资源禀赋,依托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阅江汇客·都市生活”为理念,致力建设凸显广州特色、服务于周边地块发展需要、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滨水空间。按照“大环岛+小环岛”“环岛+湿地”的规划建设思路,高位谋划,精雕细琢,一幅彩色的海珠环岛碧道画卷正徐徐铺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海珠区将每一个驿站打造为契合群众需求的新地标,每一个节点打造为群众生产生活阵地。阅江路碧道首创“五道并行”,颜色各异的水道、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有轨电车道等“五道”无障碍贯通。
这条碧道将在今年内串联起大元帅府、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洲头咀抗英纪念碑、志愿者公园、邓世昌纪念馆遗址等一大批散落在区内的“红色明珠”,实现20公里无障碍贯通;五年内实现43公里环岛碧道全线贯通,直达海心沙、二沙岛及中共三大会址。届时市民不仅可以享受绿色的生态福利,还能畅游红色旅游景点,聆听革命故事。
解决城市暴雨积水问题
海珠区坚持绿色、经济原则,以渗、滞、蓄、净、用、排海绵城市“六字”方针为引领,建设“会呼吸”的碧道生态系统。采用全新的排水设计,不再采用传统的排水沟,所有的雨水先收集于草沟、雨水花园,再通过渗井渗管净化渗透到地下,为城市解决暴雨积水问题,做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建设过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沿线原有资源和景观,用绿色草毯将会展中心、有轨电车与珠水缝合、延伸,打破道路与铁轨阻隔,打造生活、生产和生态一体化空间。草坪两侧的步道实行材料原地回收利用,保护环境、降低造价,保证精准投入。同步推动海珠湿地内部的联通,以碧道建设为牵引,不断提升海珠湿地生态多样性成效,沿河道恢复生态系统,今年内将建成湿地联通碧道9.7公里,为市民提供在城市和绿地间穿行、珠江和湿地间漫步的自由空间。据观测,海珠区城央鸟类种群数量近3万只,种类已增长至178种。
海珠区以珠江治理水文化为依托,以海丝文化为主线,以岭南文化为背景,以会展文化为特色,将广州千载商埠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城市经典魅力融入碧道建设中,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相融。铜板雕刻景观以广交会“创办、成长、崛起、腾飞”四大发展历程为时间横轴,介绍了“广交会”百届会展历史,生动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成果。“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