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走十里繁华,听历史足音 写在第八届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举办之际②

由 沈建伏 发布于 休闲

(诸葛晓明/摄)

走在夜晚的沈家门滨港路,海鲜夜排档的帐篷沿街一字排开,商业街区霓虹闪烁。两岸灯如繁星,随着波光粼粼的海面一起荡开,热闹仿佛快要满出来。

(柯军/摄)

2009年11月18日,也是在这条长街,沈家门渔港迎来600岁生日,渔家乡亲们敲着锣鼓、穿着彩衣踩街巡游,为这个祖祖辈辈赖以生息的港湾“庆生”,11个渔民方阵依次走过,欢乐如潮,漫延渔港。

滨港路是历届民间民俗大会陆地巡游的重要场地。今年11月11日,这条滨港路上,又将再次集聚沈家门民间民俗表演,集中展示沈家门人的精气神,以及沈家门渔港开拓变迁的历史记忆。

(资料图)

从600余年前“建立沈家门水寨”,到文人笔下“茅屋绕白沙”的小渔村,再到近代“万条渔船一港收”的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之一,这座“活水码头”历来是中国东南沿海渔民的主要集聚地。1932年,沈家门首次建镇,一批又一批的闽浙商贩、渔民迁移到这座飘着鱼腥味的海岛小镇,一个充满独特风情的街市便很快形成规模,逐渐变得热闹繁荣。在长期的生产作业中,各地民俗文化交融发展,孕育了带有渔港特有的海洋文化烙印。

渔歌号子可以说是渔港海洋文化最好的见证,渔民们将所见所想寄于简单的哼唱,并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进一步编织旋律,演变成了渔歌。渔嫂晒制鱼鲞时会唱渔歌,渔家汉子捕鱼摇橹时会唱渔歌,年轻人打情骂俏时会唱渔歌......

更有意思的是,渔歌不仅是表达感情,也是渔民传承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式。比如《水路歌》,将船只从宁波港航行到南洋的主要山头、洋面、岙口、岛礁全都唱出来,犹如一张活的航海图;《舟山渔场蛮蛮长》把舟山渔场的范围交待得一清二楚;《海山谣》寥寥几句细数舟山群岛中一些主要岛屿的地理环境和特点。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古往今来,许多一字不识的渔民,就靠这种方法,学习古人知识,掌握生产技能,战天斗海,驾驱海洋。

(资料图)

渔民们蓬勃的生命力,不仅跃动在喉间,也衍生出多样的艺术形式,比如诙谐有趣、独特个性的跳蚤舞,比如歌舞结合、祈愿美好的马灯舞。它们是渔港文化发展中的吉光片羽,被人们妥善保存至今。

时光飞逝,如今的沈家门人大多数已不再直接从事渔业相关工作,但依然对海洋满怀眷恋和深情,以更加有时代风格的笔触温柔描摹着这方水土、这湾渔港。

“……我看得见,鲜活的鱼虾在老旧的水桶里蹦跳,墨绿的精致的渔网在阳光下闪光,你的柔荑抚平了海的怒气,将欢愉洒向大街小巷……”沈家门渔港诗会上,一首《致亲爱的你》道出了沈家门儿女的心声。作为沈家门渔港的文化品牌,渔港诗会已经连续举办八年,人们坚持用诗歌诉说着与大海长久的羁绊,追忆不断演变的民俗历史,也骄傲地展示着沈家门人当下的生活。

与此同时,在渔港集聚的各地渔民、慷慨无私的大海和四季流转的海风,也催生了渔港特色的饮食文化,既有腊月风带鱼、苔香烙鲳鱼等十大名菜,也有海鲜面、鱼皮饺等十大名小吃……

(资料图)

其中,沈家门美食的集大成者,必然要属沈家门海鲜夜排档,大排档的由来,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几名下岗工人迫于生计,依托码头海产新鲜、渔民交易便利的优势,在沈家门轮渡码头旁,开起了海鲜排档。一桶水洗鱼、一桶水洗碗,一张桌子、几条凳子、一只煤气瓶、一辆手推车便是全部家当,做的也是几道平常不过的渔家家常菜。后来,随着转岗转业渔民渐多,原先零星的排档渐成规模。夜幕下,滨港路上摊位灯光依次点亮,蔚为壮观。沈家门十里渔港和海鲜夜排档的名号由此广为流传。

(诸葛晓明/摄)

随着城市的发展,沈家门大排档的食客队伍越来越庞大,半升洞地块进行了改造提升,如今的夜排档已经改头换面,在滨港路沿线,一排黄色红色橙色的钢结构小屋一字排开,屋顶和墙面还装饰着各种卡通海洋生物,中央广场、音乐喷泉、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配置到位,夜排档华丽转身,变成舟山的美食网红打卡点和沈家门标志型景区。

(资料图)

夜排档的兴旺、变革与重新出发,也是沈家门城市发展乘风破浪、厚积薄发、兼顾“乡愁”与品质的缩影。这里完整保留了鲁家峙沿岸灯塔、船坞、冰场、码头、厂房等渔民生产作业特色遗产,进一步夯实了渔文化发展的基石,散落的渔文化瑰宝再度集聚,舟山锣鼓、渔工号子、船模、民间民俗大会等传统渔业文化再度复兴,“十里渔港”“鲁屿灯塔”“泰来街”等景点续写渔港故事,渔民画、鱼拓画、海洋刺绣、岑家木船等传统文创制品迎来生机……

渔港“十里繁华”是过去的老相片,也是当下熠熠生辉的新地标。

来源:中国舟山普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