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他身为宰相侄子而攀附宦官,怀才不遇写下一首诗,结果成千古名篇

由 时爱兰 发布于 休闲

前言:

晚唐诗人秦韬玉,曾作一首《贫女》,在《唐诗三百首》之中知名度颇高,在后世算得上是千古名篇。根据诗义能看出,秦韬玉书写了一位贫家女子,感伤自己的身世和婚姻。贫女衣着简陋,终身大事无处着落,打算请人为自己做媒,却无奈又再添伤感。世人都喜欢华美的装扮,谁会在意贫女这般,衣着简朴但情操高尚的人呢?可贫女心灵手巧,并不在意与人斗眉这种表面功夫,最后一句慨叹自己婚事遥遥无期,却每年都要为别人做嫁衣。其实这首诗中,秦韬玉的深层意思,写的并非是贫女,而是通过贫女来抒发一位怀才不遇文人的苦闷。事实上秦韬玉这首诗,要表达的也并不只是这些,背后更包含着他坎坷的身世经历。


秦韬玉的家世背景

秦韬玉以贫女来比喻自身,抒发自己举人出身,而无人提携的悲哀,这就关系到了其家庭出身问题。在晚唐时期士族子弟不用太发愁怀才不遇,自有家中的达官显贵为其张罗前程,但没有后台的寒士,苦于''无媒''只能自己四处干谒求推荐,而秦韬玉的家世并不一般。综合史料分析,能看出秦韬玉的父亲,是晚唐中下层军官,隶属于宦官统领队伍,而且他与尚书左仆射路岩的关系非同一般,后来路岩被贬,正是受到了路岩的牵连,秦韬玉才在京兆府试中名落孙山。更重要的是秦韬玉还是宰相于琮的侄子,于琮和路岩同朝为相长达五年之久,路岩在咸通五年入相,三年后于琮入相,二人有一个共同的政敌权相韦保衡,二人都曾受到过他的驱逐。


靠山倒下政敌报复秦韬玉

路岩与于琮有着共同的敌人,关系自然不会太坏,算是同一阵营的利益体。秦韬玉正是靠着于琮的关系,抱上了路岩的''大腿'',并为路岩制作过文书材料。秦韬玉在参加京兆府试时,被京兆尹杨损驳落,也是因为秦韬玉攀附权贵,遭到了杨损的报复。《旧唐书》曾记载杨损与路岩,因为宅地小事产生过间隙,路岩就仗着权力大,对杨损的仕途加以贬抑,后来路岩失势,杨损节节高升,遂对攀附路岩的秦韬玉施加报复。秦韬玉自己的名声也没好到哪里去,他是晚唐臭名昭著的''芳林十哲''之一,这些人结交宦官干扰科场,时人对之十分鄙夷。那么秦韬玉当时结交的宦官又是谁呢?据历史学者推测,很可能就是叱咤僖宗一朝的权宦田令孜。


犯士林大忌抱宦官''大腿''

《旧唐书》记载田令孜本姓陈,''僖宗即位,擢令孜左神策军中尉'',称田令孜在咸通一朝时,就已经做到了神策中尉的高位,这个期间正是于琮和路岩为相之时。虽然田令孜与路、于三人的关系难以尽知,但后来田令孜对于琮的侄子秦韬玉的照顾来看,应该是与于琮颇有交情。秦韬玉交结宦官图谋富贵,也不可能结交一些没有权利的宦官,最有可能的就是田令孜,在后来秦韬玉入蜀之后,再次受到田令孜的重用,也可以证明这一推测。有一问题大家肯定注意到了,没错就是秦韬玉身为宰相的侄子,他若要谋求科第的话,根本不用去结交宦官,自家的亲戚关系就能安排的''明明白白'',那么秦韬玉为何不顾士林的大忌,要多此一举呢?答案是秦韬玉要上个''双保险'',同时还可以利用''芳林十哲''的名头,制造声势压制住主司考,为其他同伙谋求科第。


攀附宦官的悲惨原因

《旧唐书》还记载秦韬玉的叔母宣宗女广德公主,视秦韬玉如己出,为了秦韬玉能力争鼎甲出谋划策,但此次秦韬玉落第,原因在于众议哗然,这次失败已经是当初被杨损驳落之后的第七年了。于琮在咸通八年到咸通十三年在相位,这五年是秦韬玉利用权势,谋其及第的最佳时机,但由于年龄原因或者其他因素,秦韬玉并没有参加科举。他参加科举的最早记载是在咸通十四年,到乾符元年杨损任京兆尹之时。在于琮的政敌韦保衡落败后,《旧唐书》记载:''广明元年黄巢据大内.......故相于琮从驾不及,为贼所捕遇害'',说黄巢攻占长安后,于琮被贼军所杀。广德公主为秦韬玉谋第之时,是在春榜之时,当年十一月其全家都死难于黄巢作乱。至此秦韬玉的两大靠山,于琮与路岩都死于非命,再也没有可以任何权势可依,这才有了他入蜀攀附田令孜及第的事。


大起大落如梦似幻一场空

''芳林十哲''虽与宦官交通,但史籍都是笼统记载,没有细节可供参考,事实上''芳林十哲''确是因为此事受到士林的不齿,科考之时屡受打击。综合秦韬玉的人生过程,我们再来看这首《贫女》,便有豁然开朗之感,根据诗义可知,应该是于家家族惨变之后所作。秦韬玉用贫女自我比喻,暗含着他浮沉的身世,与复杂难言的人生经历。他虽然是士族子弟,但在其叔父于琮未发迹之前,家道就已经中落,他的父亲只是个中下层军官,所以他自比''蓬门''。在于琮发达之后,秦韬玉也跟着见识到了很多豪门之事,但家族惨变之后往事便不可回首。所谓''由奢入俭难'',人生境遇也是如此,虽然秦韬玉家世有过显赫之时,但一切都恍如隔世,他又再次回到了贫寒的境况。他本有''良媒''路岩与于琮夫妇,但这些人都先后死去,虽其想要再托良媒,但天下之大,又有何人可托呢?只能徒增伤感罢了。

秦韬玉的仕途野望

因为秦韬玉结交宦官而被士林所鄙夷,这样的不光彩之事,他又怎么能在诗中明言呢?所以秦韬玉只能说贫女不屑于与人斗美,暗示自己的不合流俗,用高雅的格调来掩饰自己。但秦韬玉又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认为自己不像那些只会做表面功夫的投机钻营之辈。诗中最后一句非常关键,''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该如何理解这一句呢?秦韬玉有着强烈的入仕雄心,他在另一首《寄李处士》中,说''要路强干情本薄,旧山归去意偏长'',在其《寄怀》中有云''总藏心剑事儒风,大道如今已浑同......若使重生太平日,也应回首哭途穷''。


忙活一场徒为他人作嫁衣

这些诗作都包含着他的仕进之心,以及努力换来的科场成功。他上下奔走活动关系,伙同了一帮人,依仗着宦官的威势,加上路岩与于琮做靠山,每次都用权势施压司考,谋求自己与伙伴的及第,正是''年年压金线''之意。但事实却是事与愿违,秦韬玉屡遭挫折,到头来得到的,只是因为攀附宦官引起的众怒与排斥,为之受益的反而是自己小团体之外的人, 这正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思。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一惨痛结局,对秦韬玉来说,自然是多言苦恨,回想自己的努力坎坷一生,秦韬玉痛定思痛,再加上自己的身世与命运经历,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晚唐社会背景与文士们的选择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社会等级森严,各阶层之间有着重重壁垒,在相对安定和平的唐朝,施行科举制是成为改变阶层的主要工具,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无数寒门士子通过科举成功''逆袭''。然而自从甘露之变开始,大唐的天空之上就一直笼罩着宦官专权的阴云,为此上演过许多腥风血雨,这是无数唐朝士子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在唐朝后期,牛僧孺与李宗闵建立的牛党,与郑覃、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从宪宗一朝斗争到宣宗时期才结束,总共近40年的过程中,双方无数官员遭到罢免与贬谪,浇灭了文士们建功立业的激情,尔虞我诈成了很多人的做人信条。同时唐朝的藩镇持续为祸,各地战乱四起,保全自身远离祸患,与求禄养亲,成为士子们心中难以化解的矛盾痛苦。


尾声

在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唐廷风雨飘摇的情势之下,每个人都感到切实的末日焦虑,以致于世风日下,文士们的求仕之路也变得更加艰难。而社会又难以为他们提供合理的进身之途,到了这里仅凭苦读提高学识,已经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那些才学之外的因素,才是左右文士们改变狭窄人生出路的关键,因此为了获得进阶,文士们转而寻求更加有效,且擅长的干谒求第,这一场场竞争似乎成了赤裸裸的功利人生交易。秦韬玉正是无数通过干谒求功名富贵队伍中的一员文士,他希望的是通过才学之外的渠道,猎取到满意的科名,然而成了失败的典型。这一首《贫女》道出了秦韬玉复杂的人生况味与身世,这首诗要结合上述的社会背景,与秦韬玉的家世,才能品出其中滋味,也是值得世人深思的前车之鉴。

【参考资料:《贫女》,《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