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打卡(46)】“我能凭考试上大学了!”
2021年全国高考前夕,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将写有各自梦想的纸飞机抛向天空。李昊摄(人民图片)
1977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和社论。
1977年,罗炳贵是广西百色县阳圩公社百背大队一名民办教师,10月21日那天,正在晨练的他听到大喇叭里的广播,不由顿住了脚,新闻里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
这事犹如一记春雷,让成千上万的人激动不已。
当时刚满16岁的百色那坡县平孟公社那万生产队知青潘刚卡,10月25日搭车回家,顾不上拍去满身灰尘就冲进父亲房间,找到4天前的人民日报,只见头版头条是《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下半版配发社论,标题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44年后,在当年考场旧址百色中学,罗炳贵告诉记者:“我那会儿心怦怦直跳,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我能凭考试上大学了!”
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同志的果断决定。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一锤定音: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
高考之门重新打开。但高考究竟怎么考,大家在探索。
“百色是恢复高考时全国范围内比较早的试点县,教育部派我和郭锦宇到百色参加试点工作,以取得实践经验,破解可能遇到的问题。”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对记者说,“当年我们写好文稿,约定时间打长途电话给北京,这边记下来,做成简报发给全国。”
百色试点始于1977年10月26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刘绍卫说:“广西对试点很重视,从全区各高校、有关行政部门抽调大批人员组成试点工作队,到百色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我们下到各个公社去宣传发动,有的地方远,社员白天还要劳动,我们就夜里去,打着手电筒讲恢复高考政策,不管到哪,群众都踊跃得很,都说考试的办法好,这样才能考出真本事、选出好人才。”黄定秋曾是工作队成员,对44年前的情形记忆犹新。
1977年11月12日,百色开考。考前,考生何建安在日记里写道:“再有一天就是考试了,十几天的紧张复习,将在那一天来检验。决定个人前途就在眼前,多严峻呀。考试的发令枪已经举起来了……”
“考试从早上8点开始,我看见很多人不到7点就到了考场,脸上挂满了对高考的期待。”罗里熊回忆。他1969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南宁横县中学的高中物理老师,也是百色试点物理科目的评卷老师。
罗炳贵是在一天傍晚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我们阳圩公社的文教干事陆仕隆赶到我所在的学校,先是把老师们召集起来,然后从文件袋里取出一封信,用浓重的乡音宣布这是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被百色地区师范高师班中文系录取啦!”
当晚,大伙烧了一只鸡为罗炳贵庆贺,从不饮酒的罗炳贵破例喝了两杯,“高兴啊!我成了整个家族乃至全村的第一个大学生!”
百色试点后,同年全国各地都举行了高考。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570万名考生走进高考考场。这场来之不易的考试,让许多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
通过高考,罗炳贵得以告别“民办教师”身份,毕业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还当上了中学校长;何建安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学物理老师;潘刚卡在当年12月的高考中考上大学,后来担任水利高级工程师……罗里熊连续30余年在广西参与高考物理学科的评卷以及参加全国高考命题工作。
“恢复高考的最大意义,就是肯定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吹响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号角,为创造中国奇迹、为中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杨学为说。
教育部数据显示,恢复高考40多年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7年的2.6%增长到2020年的54.4%,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逾亿名高素质专门人才。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如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正在成为现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活跃着大批高素质人才。
44年后的今天,记者来到百色,校园里书声朗朗,四处可见勤奋求学、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学生。在百色高中,成绩优秀的壮族学生许康祥略带腼腆地告诉记者,自己的愿望是在明年高考时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都非常好,我对高考有信心。”
“百色许多学生通过高考上大学,毕业后又回百色工作创业,有的成为行业标兵,有的当上了致富能手,还有的奔忙在乡村振兴一线。”百色高中党委书记蒙坤说,“我们深切感受到,高考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前途和命运,更给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这是钱买不来的!”(记者 叶晓楠)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2月10日第01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45)】雷锋,从未离开我们
【来这里打卡(44)】“办大赛,中国自信得很!”
【来这里打卡(43)】北京站,见证“金名片”闪亮
【来这里打卡(42)】“把‘两弹一星’精神传下去”
【来这里打卡(41)】守护好这颗“绿宝石”
【来这里打卡(40)】“蔡家崖号”开上快车道
【来这里打卡(39)】南泥湾,还是“陕北的好江南”
【来这里打卡(38)】“东方红”奔驰在广袤田野上
【来这里打卡(37)】井冈翠竹依然挺拔
【来这里打卡(36)】追赶时间,“海鸥”展翅翱翔
【来这里打卡(35)】“为人民的宪法而由衷欢呼!”
【来这里打卡(34)】造大船,开出国门去!
【来这里打卡(33)】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之巅
【来这里打卡(32)】“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这里打卡(31)】“有路的地方就有解放车”
【来这里打卡(30)】腾飞在辽阔的天空
【来这里打卡(29)】三河村,两次“一步跨千年”
【来这里打卡(28)】光影长河映射新中国巨变
【来这里打卡(27)】黄河奔向“幸福河”
【来这里打卡(26)】“共产党让平头百姓都能学文化”
【来这里打卡(25)】“我们的第二次命是共产党给的!”
【来这里打卡(24)】羊八井石峡,天路开通幸福来
【来这里打卡(23)】为你骄傲!“万里长江第一桥”!
【来这里打卡(22)】“中国第一展”打开一扇大门
【来这里打卡(21)】“铁人精神,永远都不能丢!”
【来这里打卡(20)】石河子有了新标签
【来这里打卡(19)】火车头,带我们驶向交通强国
【来这里打卡(18)】樱桃红遍厉家寨
【来这里打卡(17)】“金珠玛米,让我们见到了光明”
【来这里打卡(16)】红色血脉,在湘西热土流淌
【来这里打卡(15)】“工业中国”奋起的缩影
【来这里打卡(14)】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
【来这里打卡(13)】“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来这里打卡(11)】三亚,椰风海韵处处春
【来这里打卡(10)】体育强国梦,从这儿开始
【来这里打卡(9)】“现在的日子,攒劲得很!”
【来这里打卡(8)】看!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来这里打卡(7)】 “新生活就从那时候开始”
【来这里打卡(6)】功业长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来这里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浓了!”
【来这里打卡(4)】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来这里打卡(3)】“赵光腚”们如今过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