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温泉集镇。
②搬迁到集镇附近后,牧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③214国道旁正在装修的宾馆。
④集镇上的藏餐吧。
⑤搬迁到定居点的牧民开起了洗车行。本报记者 张鹏 摄
车子在路边一幢正在装修的二层商铺面前停下,皮肤黝黑的豆拉加关上车门,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
“老板过来啦!”在门口干活的工人操着一口四川口音熟络地跟他打招呼。
“嗯,过来看看。”一楼的12间铺面有几间已经装修妥当,楼上23间房子,豆拉加打算开家宾馆。
“放心,下个月肯定能完工。”
站在二楼向窗外眺望,长长的214国道上车来车往。一位大车司机从对面的饭馆剔着牙慢悠悠地走出来,不一会儿便开着车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这个豆拉加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一下子把他的思绪扯回到了几年前……
一
即将步入人生第50个年头的豆拉加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温泉乡长水村人。他眼中的家乡跟外人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并无二致,地处高寒地区、山大沟深几个词就可以概括全貌。
的确,作为一个纯牧业村,全村近500户、2000多人分散居住在海拔近4000米的地方,收入渠道单一,草山质量不高,还得应付雪灾等自然灾害。
30多年前,人们很少有外出闯荡的念头,思想活泛的豆拉加在17岁时提出想跟着外来人一起做些贩卖牛皮、羊皮的生意时,他的父亲就难以理解。
但也正应如此,面对几乎清一色的外地商人,乡亲们更愿意选择跟知根知底的豆拉加做些买卖。一来二去,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很快掌握了其中的门道,也有了更开阔的眼界和想法。
“当时在村里的温泉边上有条公路,为了方便路边开了几家饭馆、商店,还有粮站、运输站、寄宿学校。时间久了,都叫它温泉点。”眼光独到的豆拉加将分家得来的几十头牛羊悉数变卖,又从银行贷了款,在这里盖起了两排铺面,自己开了间超市,其余的全部租了出去。
当时这个地方的繁华程度从温泉点这个名字上可见一斑。寥寥几家饭馆、旅社,经营者大多来自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等地。由于前后没有停车休息吃饭的地方,进入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大车司机往往选择在此驻足。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穿梭在这条国道上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温泉点有了“火”的前兆。
二
时间很快来到了2005年。
这一年,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兴海县开始实施生态移民项目。按照规划,长水村的100户牧民将搬迁到温泉点附近。4间新房,只需自筹1万元。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不少牧民却打起了退堂鼓。
“搬下去靠啥生活呢?”拿了几十年牧鞭的万卓一家五口,条件在村上能排中等。对他来说,自筹款不是什么难事儿,难的是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以后这市场慢慢就发展起来了,你在路边开个铺子,做点小生意,比住在这里强多了……”
“不会做生意,搬下来没法生活。”思前想后,胆小谨慎的万卓放弃了搬出去的机会。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7年后,他又带着家人搬到了集镇上。不仅买了院子,还开起了宾馆,只是成本跟当年的1万元相比,上涨了很多倍。
当然,这是后话了。
三
100户牧民的到来为温泉点注入了一股发展动力。告别了草场和牛羊的人们逐渐适应了放下牧鞭的生活。看着国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牧民的经商头脑逐渐“苏醒”。
超市、饭馆、旅社、修车行……
一家、两家、三家、四家……
温泉点变得热闹起来了。其实,刚搬下来那会儿,原本住在三社的夸毛叶和家人也陷入了迷惘。看到周边商铺人来人往,她有点动心。为了学门手艺,她和丈夫一商量,直接去共和县恰卜恰镇下街租了间铺面,雇了厨师,开起了饭馆。
相比夸毛叶这样的搬迁户,来自四川都江堰的张仕康似乎更像个“原住民”。1996年就到河卡镇开饭馆的他一直在注意这个行业的最新动态。2000年,他敏锐捕捉到温泉点的发展前景后,毅然决然离开河卡把饭馆开到了这里。
“25平方米,五张桌子,一天至少能有一二百元的收入。”
2013年,长水村实施了游牧民定居点项目。跟8年前一样,又有108户牧民从脑山搬了下来;跟8年前不一样,随着路边经济的不断升温,温泉点已经蜕变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小集镇。
“那几年正是集镇发展最好的时候,街边地段好一点的铺面一年房租至少5万元,最差的也得3万元。中午饭馆全部爆满,想吃碗饭还得排队……”一丝得意的微笑,在豆拉加的嘴角倏忽而过。
每到饭点,张仕康的“成都饭馆”算是最火爆的一家。到了月底一算账,两三万元不在话下。
“那会儿生意还可以。”老张嘿嘿笑着。但这种热火朝天的局面,随着共玉高速的通车戛然而止。
四
2017年8月1日,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结束了我省青南高原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成为青藏川滇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路段。
相比这条被称为通往玉树地区“生命线”的高速公路,运营多年的214国道显得有些过气,这也让温泉集镇的发展在到达一个高潮后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路过的货车越来越少,愿意在集镇停留的司机越来越少。
来自河南的闫红霞经营着一家果蔬综合商店。在她印象中,2017年的那个冬天格外寒冷,商店的营业额下降了三分之二。“一看人少了,街道两边关了十几家铺子,好消息是房租也开始下跌。”
五
曾经热闹非凡的集镇日渐冷清。“今后的生活怎么办?”成了大家在街头巷尾碰面时的口头禅。
依国道而生、靠国道而火的温泉集镇究竟能否另辟蹊径?2018年,随着37户易地搬迁牧民落户定居,这道命题变得更加紧迫。
“其实村上一直有温泉资源。扶贫工作开始后,我们便尝试开发温泉点地热资源。”从依靠“资源”到寻找“资源”,精准扶贫让长水人嗅到了“机遇”。已经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豆拉加开始为全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做这个决定之前,我们也四处学习‘取经’。一开始心里没底,先投了20万元做了一个小型药浴馆,来的客人多了,这才扩大规模,并以每年10万元的价格承包给村民拉增杰。”
“不少大车司机特意到这儿泡个温泉,解解乏,还有周边村子、县城的人也专门过来游泳。刚承包那年收入差不多有30万元,去年达到50万元。今年因为疫情原因经营时间不长,但最近来的客人不少,那天我算了算,也有20多万元收入。”每天150人左右的客流量让拉增杰信心满满。
来的人多了,市场就有了人气。随着慕名而来的客人逐渐增加,长水村驻村干部松热尖措发现,集镇的发展开始回暖。这让不少坚持下来的商户看到了希望,也让更多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26岁的桑德措和24岁的多杰南吉是姐弟俩。参加过县上组织的烹饪培训后,去年两人在集镇上开了一家藏餐吧,现代化的装修风格加以藏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设计,让它在附近不少藏餐吧中脱颖而出。
“除了路过的客人外,本地人也愿意过来吃饭。特别是年轻人很喜欢到店里举办一些活动。”
两年前才搬下来的郎杰加曾经是村上的贫困户。2012年,妻子吾曲得了宫颈癌。后来,大女儿多杰卓玛又住进医院,让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为了还债,他挖过虫草、做过石雕,还加工过藏袍。
去年,郎杰加贷款开了家洗车行。冬天去干装修,再加上挖虫草、采蘑菇的收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今年开始,兴海县加大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探索不断深入,温泉乡党委副书记华青加觉得温泉一定能够搭上乡村振兴这趟快车。
豆拉加正在装修的宾馆后院,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小型交易市场已现雏形。几公里外,兴海县唐蕃古道(温泉段)景区建设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
豆拉加说:“过不了多久,这片地方又会变得热闹起来。”
【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