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文曲星辉下存着古代“高考”状元答卷,就在中国唯一地下式博物馆

由 不新伏 发布于 休闲

#2020全国高考#

位于夫子庙东侧的中国科举博物馆,第一次路过时我还未高考,当时我未曾入内,只是注意到那一方平滑如镜的池水,还有倒映在湖水中的那栋飞檐翘角的阁楼,见识尚浅的我却不知这一方平滑如镜的池水下竟藏着中国1300余年科举制度的风雨乾坤。再次来到这里,我已经步入社会,得益于之前做的旅行攻略,自然是不会再错过了!


整个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就犹如密室寻宝。慢慢深入地下,逐渐远离贡院街市井的嘈杂,轻轻吐纳呼气,抚平胸中的浮躁,这个深藏于地下的宝箱被我们这些参观者逐渐剥开神秘面纱,始于隋朝终于清末、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之路终于展现在我们面前!




前世今生——从贡院到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始建于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当时是建康府府学、县学考场,范围甚小;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便将其设为乡试、会试的场所,但每年考生众多,原先规模不再适用,于是规模开始随之扩大;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江南贡院专门作为乡试考场使用,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重建翻修,贡院始具规模。

朝代更替,但金陵此地仍是江南地区书生乡试所在地,清承明制,一如其旧。清道光年间重新修建。清咸丰年间夫子庙、学宫俱遭兵火损毁,但贡院幸存。清同治时期又重扩建,范围更大,明清鼎盛时期,号舍(考棚)多达二万余间,可同时容纳20644名考生参加考试,居各省之冠,实乃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

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贡院即闲置无用。民国7年决定拆除贡院,开辟市场,只保留了明远楼、飞虹桥和明远楼东西少数号舍及明、清碑刻22方。

2012年,博物馆论证、规划、建设。博物馆东至平江府路、南至贡院街、西至金陵西路、北至建康路,总占地面积约6.63万平方米。

2014年8月11日,中国科举博物馆一期工程正式开放。开放后中国科举博物馆包含博物馆主馆、江南贡院南苑以及明远楼遗址区三大区域。博物馆主体是科举文化展示、体验的集中区;江南贡院南苑是科举博物馆主体的配套区域;明远楼遗址区主要是明远楼、至公堂、历代碑刻及部分号舍。博物馆主体两侧还建设有秦淮礼物店、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古今更替——信步游览中看千年科举

穿过江南贡院牌坊与明远楼隔馆相对,博物馆上方砚形水池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鉴,让人不禁联想到“以史为鉴”的古语。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巧妙的用横向的面积寓意纵向的过去(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国科举博物馆主体长36米,宽36米,高20米,建筑风格四四方方,整体沉入地下。参观者穿过江南贡院牌坊下的验票闸机,左拐前行20几米,就可看到博物馆向下对的通道! 博物馆从地面下去,一共4层130米,一米抵十年,刚好再次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

数次拐弯,但始终一路向下,到达底部主馆的路上有很多文字,这些字的内容是古时候古人要熟读并背诵的内容四书五经;那一面高达18米的清水小瓦墙,因为清水小瓦易碎,能把它整整齐齐地叠加起来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个工人一天最多也就只能做2平方米的挖墙,所以做这面墙下了很大的功夫。“叠在一起的清水小瓦外形既像鱼鳞,也像龙鳞,寓意鲤鱼跃龙门,也是对考生的美好祝愿”;用竹简堆砌而成的内墙,采用的是江南地区最普通的竹子作为材料,竹子在古代有君子的美誉,而且是有气节的,深受文人的喜爱,做成这样的竹简墙,书卷气、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象征科举士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设计感与历史味道兼具。





走完坡道,进入科举博物馆主体后,参观指引是要游客自下而上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科第世家的牌坊,是镇馆之宝之一,乃是明朝廷奖励给明朝开国以来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在古代这是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象征。穿过牌坊往里面走,是个珍藏四书五经的院落中庭,抬头看魁星点斗,那是四层顶高的魁星堂。人造的星辰银辉,照亮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因为我最喜欢星辰!




花了三个小时走完博物馆,沉浸在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的科举千年历史之中,实物呈现与虚拟演绎交替呈现,参观过程犹如密室探宝。博物馆依托地面遗址,规划了主馆内五个展厅,分别是“为国求贤厅”、“鱼龙变化厅”、 “金榜题名厅”、“金陵佳话厅”、“源远流长厅”,分别介绍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古代学子考试历程、金榜题名的社会影响、江南贡院与南京城市文化关系、科举文化对近现代考试以及东亚和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影响。走出博物馆,便走到了明远楼。



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年间重建。平面正方形,三层木结构建筑。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明远楼内已辟为科举制度陈列馆——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展出了100多幅反映中国科举制度的珍贵文献资料、图片,并按原样复建了206间号舍。陈列于明远楼东西两侧的22方明清碑刻,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玻璃罩子保护着它们。

博物馆出口照旧是礼品区里,出去了还可以再次验票去南苑看看秦淮河风景,地下五个展厅、明远楼、号舍、 贡院碑刻和南苑的魁星亭、东西官廨共同组成了这张50元门票的全部内容,真的是超值的!












记忆深刻——科技带来的耳目一新

魁星堂十分有趣,除了星空,还有几座小模样的魁星像供人求签,只需要小手一挥,神兽口中了便会吐出签纸 ;仰头环顾四周;可见大屏幕循环播着动画版书生状元及第,一朝成名后衣锦还乡的完整过程。

负4层还有几台手摇的动画机,只需用手轻轻摇动机器摇杆,通过眼睛在对应位置的六边形小孔方可观看有意思的小人;负3层殿试展厅中的书生有几个竟是“无脸人偶”,投影仪开着的时候以假乱真的五官才会出现在他们脸上。

负1层迎宾大厅的动画短片中“村童闹学”的小娃娃贼萌,“号舍百态”里形态各异的书生真的是惟妙惟肖;最赞的是“鱼跃龙门”片段的细节!只见龙门下一看就是名落孙山的两名互搂肩膀在摇头叹气的书生,其中一个已经头发花白。旁边还有一个坐在地上摇头拍大腿的年轻书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是远处缓缓走来的状元游行队伍!你必须十二分的努力,结果不会陪着你演戏!



时光荏苒——当年试卷今日文物

博物馆科技的一面我讲完了,不能不提的自然是文物了!博物馆筹建之初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10000余件文物,接受文物后做了精心挑选,选取其中约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览。


在科举博物馆里,当年的试题、答卷、考生的用品等等应有尽有,还有不少珍品、孤品,当年殿试第一二三名的答卷自然是镇馆之宝,像赵文楷第一甲第一名殿试卷,长约260公分,高45公分,共22折。全卷1942字,主要论述了中庸治国的准则,制定法度应以考察民意为前提,不可墨守成规,应广扩教育途径、积极武装备战,才是武能安邦文可治国的关键。 但试卷类文物除了主流试卷还有些另类的哟!另类的有哪些呢?

第一件便是“落卷”,意思就是落选之卷,考官会在成绩不好的试卷上面写上“落卷”二字,毕竟不怎么光彩,这种“落卷”所以会保留。不过秉着不错失人才原则,主考官会再次搜阅落卷,若是发现遗漏的佳卷,照样可以取中,此为“搜落卷”。

第二件是“客籍试卷”,此为当年广州、福建等地人移居江西后,参加了江西地区科举的考生试卷,在录取乡试名额的特定地区会出现客籍占用土籍居民学额的问题,“客籍试卷”的出现就是清代政府的一种体恤政策,也是反冒籍制度中的一项有力措施。此外考卷上还有军籍、卫籍、灶籍、商籍等。

第三件叫“博学鸿词”,此为刘纶于公元1736年 (乾隆元年) 参加博学鸿词科殿试第一名的试卷,这是求贤若渴的皇帝专门为不愿参加科举考试的能人异士出的试卷。

这类卷子本就很少,能征集到也是万分幸运,感谢它们的出现,使得我对科举的认知更加多姿多彩。




微不足道——游客视角的些许评价

地下式博物馆,凸显出明远楼(历史上的明远楼是当时的最高建筑),自下而上的参观方式,有种拾级而上感受历史变迁对的感觉。以刻满历代状元名录的魁星堂为最里核心(对应科举学而优则仕之核心),以刻满经史子集文字的石墙为外在皮相(对应科举的内容),以科举的历史变迁分层(隋、唐、宋、元、明、清……如同科举历史册录),将科举的千年历史融汇一体,归纳其间,一次次地被游客发现、阅读、观察、领悟,真像是一个埋藏地下的宝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观赏完毕,中华文脉延续千年的秘密便已昭然于心,也让我对原本并不陌生但却颇多误解的科举制度,更多了一份体谅和敬畏!

曾经的江南贡院走出了包括陈独秀、方苞、唐伯虎等诸多名人,为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如今的 中国科举博物馆将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以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为前提。合理地布局文化旅游商业等配套设施,提升整个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国家5A级景区的品质,推动夫子庙地区由商贸旅游景区向文化休闲旅游景区转型,为南京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塑造核心亮点。可以说建设中国科举博物馆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话,优化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彰显南京城市风貌和文化特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前面老门东的文章就提及:“南京已经将日新月异的科技与千年数代的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的科技旅游体验道路,期待后面的惊喜”,果然,惊喜这么快就到了,参观博物馆往往感到烦闷、枯燥,但科举博物馆将许多二维的文物变成三维的视觉信息、动画场景,就很好地避免了枯燥这一点。使得整个馆不再像是一个陈列文物的博物馆,更像一个当代美术馆、天文馆,通过新奇有趣的科技装置让游客更积极地去了解历史,即使是没有做任何功课的小白新手,参观一趟下来也能学习到新知识。

在中国,南京是我所知所遇中博物馆最丰富、交互式体验最佳的城市,管理者敢于尝试,将商业价值巨大的地皮划出来做不赚钱的艺术,这是多么宝贵的魄力与勇气。因此我认为南京的文化旅游发展一定会优于许多大城市。期待后面的旅途遇见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