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饭桌规矩!
关于吃饭的规矩,想必每一个中国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自孩童学着吃饭开始,家里的长辈就会教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规矩,比如
吃饭虽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在那碗碟杯筷之间,却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礼仪,也暗含我们每一个人的教养。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就尤其重视吃饭,在饭桌上不光有规矩,还有不少禁忌。
每逢家中设席款待客人,经常听到老人说,
菜不摆三。
所谓“菜不摆三”,则是说三道菜不能开席。
以现在的思维来看,这个禁忌确实很让人费解,不过细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暗含的“门道”。
首先,“三”这个数字,在古人的生活中可以说是出现的十分频繁,而大多和“祭祀”有关,比如三炷香、三叩首、三鞠躬等,在祭祀神明的供奉台上一般放着三道菜,所以,用三道菜招待客人,显然有一些不合礼仪了。
其次,“三”同“散”,如此以来,桌上三道菜岂非就成了送别宴了。
另外,”三菜“又同“散财”,对主人家来说,也是不好的寓意。
如此一来,在古人眼中,三道菜便成了饭桌上的禁忌。
筷不成五。
千百年来,筷子的形制都保持着前圆后方的样貌,在这方圆之间,自然有很多规矩。
所谓的“筷不成五”,则主要说的是筷子的摆放规矩,古人比较迷信,尊崇的是天圆地方的和谐自然之道,所以筷子的摆放也需要顺“天圆地方”之道,筷子要整齐地放在桌子上,一般方形一端靠近桌边,圆形端指向桌心。
从《周易》来解释的话,筷子的摆放便是一副卦象,坤上乾下,才是天地和泰之意,这是对主人和宾客的一种祝福,而将筷子交叉放置、首尾倒置,均是不祥之兆。
另外一说,“筷不成五”是说不能在桌上放五只筷子,极容易造成参差不齐的样子,三长两短最是禁忌。
三长两短,原指棺材。棺木由六片木材组成,棺盖和棺底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都是长木材;前后两片分别叫做彩头和彩尾,加起来就是四长两短,但是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人们常用“三长两短”来指代棺材。
所以,讲究整齐划一,既不能用形制不同的筷子,又需要长短一致,并且还必须成双出现,这才是自然之道。
席不成六。
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六人不成席。
在我们的印象中,方桌一席八人,圆桌一席十人。
古人的饭桌大都是方桌,名为“八仙桌”,一席八人,有聚财之寓,也有八仙过海之美意。
现在人吃饭多是圆桌,一桌十人,也有十全十美的寓意。
在古人眼中,一桌六人实在是不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要么有一方要空出来,这显然不符合古人对于封闭和平衡的极致要求,要么就是两个方位单出一个人来,这样一来,虽然平衡,却整桌看起来看起来,像极了一头一尾四脚的乌龟,六人席便成了“乌龟王八席”。
那时候可没有六六大顺的说法,六人一席,怎么也拼不出一个好寓意来,于是,六人不成席也就慢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如今,对于饭桌上的这套“规矩”,似乎并不怎么讲究了,如今的人更多的讲究轻松和随意。
但是在诸多正式场合,餐桌上的“现代礼仪”,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古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