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的古镇景区都长得差不多?
最近这两年去了不少国内的古镇景区,去得多了就发现,像西塘,乌镇,南浔,周庄,大理古城,这些长得都差不多,一样的青石板街道,一样的商业街风格,就连卖的小吃都差不多,无论去哪个,必定有奶茶店,老酸奶,锅盔等小吃。如果不是亲自到这些地方去,光是看照片,我几乎区分不出这些个古镇的差别。
做个小测试,下面这几个地方,大家光看照片,能认出都是哪里么?
那么为什么国内这些古镇都长得差不多呢?因为大家都是复制粘贴啊!就说浙江的乌镇,可以说是国内很早开发的,做得那是超级成功,乌镇总设计师陈向宏,为乌镇挖掘创造了很多超级IP,比如写过下面这首诗的木心先生,现在去乌镇可以看到木心美术馆。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乌镇有名的IP,还有乌镇戏剧节,现在去可以看到乌镇大剧院,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更不用说了,借着这几年的互联网风头,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乌镇厅经常在大屏幕上露脸。除了这些,乌镇的商业街,民宿等等都做得非常成功。
对于其它要建造的古镇或者古城来说,这就相当于考试,有现成的答案,你说你抄不抄?乌镇这个成功的先例是可以复制的,很多地方都会参考乌镇各方面的设计。并且这种古镇的建造都是承包给一些建筑公司,业内基本上找到的也都是那几家公司,而这些建筑公司考虑到成本,外观,实用等因素,造出来的古镇,基本上就是大家看到的这样,非常的现代化和商业化。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古镇就是那种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有的地方在搞古镇时,会提前做一些用户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可能就有,你心中的古镇是什么样子的?一调查发现,大伙心里想的都差不多,都是江南水乡那种,那就按照大家都喜欢的样子设计,皆大欢喜。
阿兰德波顿写的《幸福的建筑》提到,一幢有特色的建筑,传达的不仅是设计师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出一个城市的个性、地理、气候,以及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提出“诗意地方”的理念,呼吁人们用“诗意”破除资本的异化,找到一个地方的内核,迎接“本真”的回归。或许,在未来的城市建筑或古镇建筑中,城市管理者可以少一些经济方面的考量,多注入一些审美、历史文化以及人文情怀。
大家有没有认出开头那三张夜景照片都是哪里?
更多好玩有趣的内容,欢迎关注“汉娜的旅行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