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保护待遇“升级”能否让穿山甲度过极危困境

由 图门耘 发布于 休闲

中华穿山甲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17个省区市。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猎捕,其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6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这标志着当前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

环境改变导致穿山甲数量越来越少

为何要调升穿山甲保护级别?

“如今环境发生的巨大改变,使穿山甲无食无依,数量锐减,许多穿山甲曾经分布的区域现在已经很少或几乎没有穿山甲。这次国家将穿山甲的保护级别从原来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研究员冉景丞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穿山甲善于打洞,胆小,是哺乳类中唯一一种没有牙齿的动物。它的主要食物是白蚁、蚂蚁等土壤昆虫和一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然而这些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农药、化肥等很敏感,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使这些土壤动物的种群数量锐减,造成穿山甲食物短缺。

“更重要的是,长时间施用农药等化学制剂使残留农药在土壤动物体内积累,它们被穿山甲吃掉后,富集的农药残留或者直接造成穿山甲机体损伤甚至死亡,或者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整个穿山甲种群。”冉景丞说,另外,人们一直有使用穿山甲入药或食用的习惯,也使得近年来穿山甲的数量越来越少。

我国于2007年严格禁止从野外猎捕穿山甲;2018年8月,全面停止商业性进口穿山甲及其制品,并通过开展专项行动等措施,加大对破坏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打击力度。但由于该物种栖息地不断受到干扰破坏,对滥食穿山甲惩处力度不够等原因,穿山甲资源急剧下降趋势未能彻底扭转。

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项目主任李成从事穿山甲一线调查和保护近4年,他说,自己至今还没有遇见过野生穿山甲,只见过穿山甲新鲜的脚印。透过红外相机观察和一线调查,李成团队发现,全国野外地区穿山甲集中活动的区域不超过10个,种群数量较几十年前已下降95%以上。

“实际上,穿山甲的价值不是简单的药用和食用,它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特殊,是森林害虫的调节器。”冉景丞强调。

让破坏穿山甲资源的犯罪成本更高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将穿山甲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在全面收集该物种种群及栖息地资料信息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评估论证,并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开展合法性审查,为这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靠保障。

那么,保护级别的提升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未来我国将如何进一步强化穿山甲保护工作?

“保护级别的提高,让穿山甲受到的保护力度更大,无论是在保护的投入,还是打击犯罪的力度上,都有很大提升。例如破坏穿山甲资源的犯罪成本将更高,立案标准更低,涉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案件的量刑比涉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案件相对要重很多。”冉景丞说,未来我国肯定会针对穿山甲的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毕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重点保护区域,而穿山甲作为环境敏感物种,真正要实现对它的保护,最主要的就是保护其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保障其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采取系列措施,强化穿山甲保护拯救工作,主要包括:加快穿山甲野外种群和栖息地调查监测,为开展全面系统研究、划定保护区域、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奠定科学基础;组织力量加强野外巡护,严防偷猎盗猎,不断改善和恢复其生存环境;加强穿山甲人工繁育及野化放归研究,建设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和基因库;进一步加大穿山甲保护宣传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交易、走私、滥食穿山甲及其制品等违法行为,扭转穿山甲种群及栖息地状况持续恶化趋势,促进穿山甲种群不断恢复增长。(本报记者 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