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童话乡村—荷兰桑斯安斯风车村游记
温州旅游体验师朱小芹:我慢慢地走,静心做事情,安心过日子,欣赏沿途的风景。在喧嚣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鲜花,一刻清静,会由衷地快乐。在荒野大漠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亦会无比快乐。如是。
写在前面:
荷兰是个风车之乡。只要你打开一张荷兰专辑,一定有风车的痕迹。风车是荷兰的旅游名片。
为了生存,荷兰人在几百年前就用独特的方式创造传奇。人们利用风车来排水治涝,将风车广泛的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从而使桑斯安斯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区。
几百年来,荷兰人修筑的揽海堤坝长达1800公里,共增加耕地60多万公顷。荷兰人既获得了大片的良田,也培养了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精神。欧洲有句俗语: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
欧洲的初冬,并没有想象中的寒冷,晴朗的天空,透着湛蓝的光。大巴车带着我们驶向本次行程的最后一个游览地。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西北郊20公里外有一个名叫桑斯安斯的村庄,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风车博物馆。桑斯安斯位于赞斯河畔,被称为荷兰“风车村”,今天我们就去那儿打卡。
抵达目的地踏上赞斯河大桥时,映入眼帘的是河对岸的一排风车。恬静的风车村,中世纪的村民小屋在田间错落有致,中世纪的特色风车,成为此处背景最为经典的标志。
牛羊悠闲地在人身边徜徉,高大的风车叶片成十字形的棕黑色,架在一座座旧式碾房基座上,临风微动,述说着这个村庄的过往。
村子入口处一只鲜黄的木鞋,醒目地迎着各方来客。风车村的博物馆,木鞋、奶酪和各种具有古老传统的手工作坊,依次散落在各处。
这里所有建筑都保留了17、18世纪荷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300年前荷兰人赖以生存的装置如今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古老的风车在成片的田园风色里,昂然挺立,沧桑却又美丽。
站在风车下一眼望去,平畴沃野绿草如茵,古朴木屋典雅温馨,红瓦白窗棂鲜亮美。一切的一切,被惊艳到无以形容,人心的返璞归真,就是这样的感觉。
欧罗巴 ,一路走过,一路惊喜。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荷兰人在几百年前就用独特的方式创造生活的传奇。依靠伐木和造船组建村庄,随着风车的广泛运用,面粉、咖啡、造酒、奶酪、木鞋、榨油等行业也风生水起。
曾经的一千多座风车,让这个富庶而繁华的小村庄在整个欧洲都有名气,甚至还引来了沙皇的关注。相传俄国彼得大帝微服私访时还一度在这里的作坊里做过工。
这里生产的羊皮纸闻名遐迩,美国的《独立宣言》当初就是写在赞斯河畔制造的羊皮纸上的。
现存的赞斯河岸边的这五座风车从外观到功能各有不同。车身有塔式的、箱式的、四棱的、六棱的,塔式车身多是砖石结构,箱式车身有木质的,也有金属材料建成的。由于功能不同,几乎所有风车的造型都独一无二的。
风车扇叶的摆法也颇有意思,扇叶摆十字表示暂停工作,打叉则代表风车长期停工,扇叶偏右代表村里有喜事,偏左有丧事。
当我们抬头仰望,在蔚蓝色天空的映照下,色彩各异的风叶,从天空中呼呼地划过,构成了一个漂亮的圆型状,带动了整座风车的运转起来。
据介绍,一座这种类型的风车,可以引发6000匹马力的动力,注入到工业生产中。即使高度机械化生产的今天,风车以其低成本,无污染的优势,为荷兰人打造了永不褪色的竞争力。
造型各异的风车,让我们大长见识,大开眼界。后来再也没有见过如此庞大齐全的风车,事实上之前也从未见过。
桑斯·安斯风车村不仅是一座露天的风车博物馆,而且整个村子就是由收藏和展示民俗文化的各种小型博物馆组成的。
我们抵达风车村参观的那天,除了去参观露天风车群之外,还去了制作咖啡的老作坊、钟表博物馆、奶酪作坊、木鞋作坊等多家集生产、展览于一体的小型展览馆。
在这里,原住民不仅展示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出售传统风味产品给游客。这些人往往身兼多职,既制作产品,也销售产品,同时又是传统产业的传承者和宣传者。
在荷兰的四大国宝中,除了郁金香专门开辟基地种植之外,风车、木鞋和奶酪三种国宝在风车村里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原初状态和制作过程。这个传播方式即直观又生动,值得推广。
奶酪馆中摆满了各类试吃品,奶味浓郁的饼干也味道非常不错。在奶酪博物馆我们巧遇一位美丽的华人女子,正示范着奶酪的制作,一位土生土长在荷兰的华侨同胞。在她推介下,我带回了两大块奶酪。
木鞋对荷兰人民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作用。木鞋取材于荷兰的一种坚硬杨树,易于清洗,原料便宜,且到处都有。荷兰人几乎都会制作木鞋,木鞋也是最安全的劳动防护鞋。
村子纪念品商店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样子古老的各式木鞋,看起来有趣可笑。这里的木鞋也不是纯粹的装饰物,它已成了一种特色产业,那各式各样的木鞋充分显示了荷兰人热爱生活的本性。
风车村,古老的风车仍然在旋转,悠久的历史文化依旧在延续。风车、木鞋、乳酪和鲜花,串起了一幅幅如织似画的美景,带给了游人无数的梦幻与想象。现在桑斯安斯风车村已经成了荷兰传统乡村的一个美丽的缩影。
仅仅在这里只停留了三个小时,还是深深记住这个地方,荷兰桑斯·安斯风车村……
作者其它游记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