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农产品都贴有二维码,扫一扫可查权威检测报告和溯源信息。受访者供图 |
疫情期间,市民担忧农贸市场、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风险,而线上购买则面临快递人员进小区难、农产品品质不稳定等难点,无接触购买新鲜果蔬成为新需求。4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智能零售模式发布会暨粤旺新鲜“千点万机”工程启动仪式举行,现场推广了一款可购买优质安全农产品、具备冷藏功能、可扫码支付取货的智能零售终端。
针对无接触购买新鲜果蔬的新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近期探索出自动售卖新模式,借助安装在机关单位或社区的智能零售终端,消费者通过扫一扫等简单操作,即可实现下班后带生鲜回家或下楼即可买到生鲜,接下来将在全省布局超过一千个销售点、一万台智能零售终端,助力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优质安全农产品端上百姓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南方日报记者 傅鹏 通讯员 穗农宣
无接触购买
补齐生鲜冷链最后一环
“在农产品领域,目前是物流制约了电商的发展。”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宋小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俊文表示,这对荔枝等对时间有高要求的产品品质影响较大。近来,农产品在生产端和运送过程中的冷链已经相对成熟,但在消费端却功亏一篑。宋俊文指出,很多生鲜产品在送到小区后会常温放置很久,真正到消费者手上已经不再新鲜。
疫情期间,消费者对于无接触购买农产品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优质安全农产品端上百姓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备受关注。
“农产品生鲜冷链配送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消费者。”在市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郑汉林看来,农民面临着优质农产品卖不起好价的困境,而消费者越来越想方便地获取新鲜优质的农产品,目前这两头并没有很好地匹配,所以市场有着需求,也有着自生的动力,目前缺的是合适的、可落地的方式。
“我们积极大胆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智能零售新模式,经过两个多月的试用,得到消费者的称赞。”粤旺农业集团董事长万俊华说,该模式的最大亮点是“安全新鲜,便利省时”,智能零售终端同样具备冷藏功能,打通了生鲜冷链的最后一环。特别是近来疫情让广大消费者习惯了线上购买农产品的方式,也催生了无接触购买农产品的新需求,所以智能零售新模式的推出也恰逢其时。
对于消费者来说,目前购买农产品的主要方式是前往农贸市场、社区商店、超市等场所线下购买,通过生鲜平台配送上门等方式。
粤旺新零售事业部总经理文兴分析说,智能零售终端目前布点在机关单位或社区,消费者可在下班后带生鲜回家或下楼就可购买或取货,便捷方便。实体店有着租金和人力成本,一台智能零售终端的成本约为2万元,一个销售点一般会布置5台左右,在运营成本上具有优势。配送上门需要大量的配送员,此外包装成本高也不环保,智能零售终端实现了全程冷链、自助售卖,卖的农产品包装简单、每天集中配送一次即可。
“有些生产基地在省外,所以为了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给消费者带来更实惠的农产品,我们也在全力铺开销售点。”万俊华表示,粤旺新鲜“千点万机”工程的目标就是在全省布局超过一千个销售点、一万台智能零售终端,目前已经布局了30多个销售点、200多台智能零售终端,消费者可购买的品种包括蔬菜、肉类、家禽、蛋奶等300多种农产品。
买得放心、吃得放心
扫一扫可查权威检测报告和溯源信息
“非常安全!”万俊华认为智能零售新模式除了购买便捷、无接触购买的优势,安全性更是其一大显著优势。
打开智能零售终端的柜子、取出已购买的农产品,可以发现每一个农产品都贴有二维码,消费者扫一扫就可以查询到权威检测报告和生产车间实时画面、产品介绍等溯源信息。万俊华介绍说,智能零售终端销售的农产品全都来自供港标准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产品加工企业,均经过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流通。上架的产品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按需及时更新,以保障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安全、优质、新鲜。
扫一扫即可查权威检测报告和溯源信息,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稳步建设息息相关。该平台以供港澳质量安全标准为标杆,以“绿色食品”为质量发展方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农产品;以“一个标准供市场、一个平台流通、一个体系监管质量安全”的运行模式,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引导企业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致力于将广州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进出口的集散地,探索实现惠民惠商最大化。
“我们一直在探讨生鲜农产品互联网 冷链配送体系由谁去建设。”郑汉林表示他去江浙一带走访时发现,企业都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潜力,不缺投资主体,但考验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传统农业模式往往是单家独户,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他表示解决之道是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由政府主导,提升了平台的权威性。而操作层面则是由企业去做,让龙头企业率先去探索,带领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发挥市场的内生动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自2019年9月28日正式启用以来,致力于打造规模化的生产体系、全链条、全通透的质量安全溯源和监管体系、高效便利的流通体系。目前已有86个地级以上城市加入合作共建行列,认定70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69家产品加工企业。
“智能零售终端的推出也给了我们新选择。”宋俊文表示,该公司农产品的配送渠道以客户的选择为主,随着智能零售终端的铺开,他很期待这一市场的表现。
进入社区面临新挑战
冷链物流项目用地难有待解决
“早期布局的三个销售试点的销售额一天也能达到5000至6000元。”文兴表示,尽管布点还未铺开、规模效应还未发挥,但因为打通了生产端和销售端,刨去了中间成本,目前智能零售终端的农产品价格也基本和农贸市场同等产品的价格基本持平,部分商品略高但也不会超过超市的售价。下一步,他们的布点将从机关单位向社区全面铺开。
如何进入社区,是智能零售终端面临的下一个挑战。在业内,存在生鲜自助投递设施进小区难、冷链物流项目用地难、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难等重点和难点问题。
广州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电商消费居全国前列、冷链配送体系有待健全。去年,市人大常委会曾就生鲜农产品互联网 冷链配送体系建设规划、用地保障、冷链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快递末端配送等问题,对市政府及10个职能部门以现场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了专题询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针对生鲜自助投递设施进小区难的问题,在郑汉林看来,这也是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的问题,需要政府的更多介入。因为消费端的冷链设施直接关乎每一位市民是否吃得好,电商平台的运作需要企业来执行,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则需要政府去推进。“新的社区可以争取将冷链物流项目用地纳入规划,但已建成小区则面临新的占地问题。”郑汉林表示,但生鲜自助投递设施占地并不大,可利用小区闲置空间,这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措施规范末端设施的布局,避免运营企业过高的布局成本最终转嫁消费者等问题。
文兴说,他们已经和部分房产商达成协议,将在旗下的高端小区率先试水,待经验成熟后快速推广至更多社区,“我们希望更多的街坊能很快享受到下楼就可买到优质安全生鲜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