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海都记者 陈燕燕/文 毛朝青/图
近年
智能手环成了时髦玩意儿
但最近
朋友圈流传智能手环能测出
卷纸、电扇、毛绒玩具的心率
若果真如此,智能手环还靠谱吗?
我们来用实验验证一下
海都实验室
海都君找来两个智能手环,一个蓝色,一个黑色。在实验开始前,海都君用两个手环同时测了一位同事的心率,分别是81次/分、82次/分,差距不大,且和以往她在医院做心电图测出的心率数值接近。
同事的心率,分别是81次/分、82次/分
实验1
海都君将这两个手环同时戴在一个矿泉水瓶上,瓶子里的水仅有1/10。这时,蓝色手环显示76次/分,黑色手环却显示“无法检测”。
蓝色手环显示76次/分
随后,海都君又以同样的方法,重复检测这个矿泉水瓶3次,蓝色手环一再显示“无法检测”,黑色手环却出现了不同数值,分别是106次/分、40次/分、64次/分,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近2倍。
多次检测,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近2倍
也就是说,记者用蓝色手环和黑色手环,在一个矿泉水瓶上分别做了4次实验检测,蓝色手环只有1次显示结果,而黑色手环出现了3次结果,但每次结果都不一样。
实验2
按朋友圈的说法,记者又将这两个智能手环戴在1捆卷纸、1盒牛奶、1个毛绒玩具、1个塑胶玩具、1个台式电扇上,但多次检测,两个手环都显示“无法检测”。
牛奶测不出心率
风扇测不出心率
为什么智能手环有时能测出“心率”,
有时却测不出?
为什么同一瓶矿泉水的“心率”,
数值相差那么大?
海都君联系了某品牌智能手环的客服人员,对方称,目前,智能手环测心率大多采用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通俗地说,就是智能手环会发出一道光线,直接照在人们的皮肤上,经过肌肉和血液的吸收衰减,再反射到接收器上,光信号的强度也会随之变化。
这意味着,如果被测物体反射的光线变化的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可能被算法拟合成心率读数。如果将智能手环用到一些非生命的物体上,传感器有时可能会误读光反射,造成“假心率”。
智能监测心率 只能作为初筛
心率监测是智能手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它还能监控运动和睡眠、血压等。近年,不少人将智能手环作为健康管家,它到底准不准?
据公开的报道,去年,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发现,某国产智能手环筛查早期房颤的准确率高达91.6%,但在美国心脏学院学术年会上,专家公布了某国际品牌的智能手表筛查房颤的结果,准确率仅34%。
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医生方冠华:
智能手环易携带,在指导运动、初步筛查心律失常等方面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老人、运动爱好者、上班族等戴手环,能实时监测心率,是不错的选择。但手环的精确性有待提高,一些患者的智能手环频频报警,却无法给出准确诊断,随后,患者做了心电图等检查,可能发现是虚惊一场。
网络图,与文无关
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智能手环监测的精确度不同,人体的胖瘦、皮肤的厚度、是否出汗、佩戴手环的松紧度等,对监测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品牌的手环抗震防震效果不同,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方冠华医生建议,健康人群可使用智能手环,作为诊疗的辅助信息,但心律失常、早搏、房颤等心血管患者最好不用,避免耽误病情。
测血压、测睡眠不靠谱
长时间佩戴易有皮肤问题
有些智能手环可监测血压,方冠华医生说,目前,医院普遍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结果相对准确。测量时,要求被检测者静坐,袖带中心与心脏要保持同一高度,测量要有固定时长,最好多次检测取平均值。而智能手环检测血压时,对姿势等没有要求,随着主人的运动,很难测出精准数据,高血压患者不能以此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标准。
此外,智能手环号称能监测睡眠,实际上监测的是睡觉时的微小运动,而真正能表现出睡眠状况的是脑电波,因此智能手环监测的睡眠情况不科学。
网络图,与文无关
去年,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调查还显示,如果时刻佩戴智能手环,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会达到不戴时的300倍,可导致皮疹和脓肿等。方冠华医生建议,不要长时间持续佩戴手环,应定期清洁、消毒。
对此,某品牌智能手环的客服人员也坦言,近年,他们已多次对智能手环进行升级改造,但仍可能出现一些误读,检测数据只是参考值,大伙要以正规医疗机构的检测数据为准,请专科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统筹:郭郭 编辑:阿荷
您可能还想看
海峡都市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