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显卡市场,VGA和DVI已经悄悄的退出了历史舞台,Type-C还属于小众,DP和HDMI已经成为了主流级显卡的标配。对于绝大部分的用户来说,只要能正常连接并显示就可以了,随便哪个接口都无所谓,但对于发烧玩家来说,选DP还是HDMI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端显示器中配备了FreeSync、HDR、高分辨率、高刷新率(144Hz以上)等特性,选错了接口就意味着无法发挥显卡和显示器的最佳表现。
DP和HDMI的出现标志着视频传输接口全面进入数字时代,之前的DVI接口虽然也是采用数字信号进行传输,但DVI不能承载音频和数据流。HDMI早于DP出现,HDMI 1.0标准2002年问世,现在最新的标准是HDMI 2.1,而DP 1.0标准2006年才问世,目前最新的标准是DP 2.0。Thunderbolt(雷电)和Type-C严格来说是DP的一种特殊接口形式,因为它们传输的数字视频信号也是通过DP协议进行视频传输。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DP和HDMI接口没有任何改变,但协议却在不断的演化,不同协议版本的接口传输能力的差异巨大。DP和HDMI标准是向下兼容的,这就意味着1.0的传输线现在仍然可以在最新的标准下使用,只不过显示器、传输线、显卡之间存在木桶效应,显示能力只会偏向较低的一方。
早期的DP、HDMI标准大多使用8b、10b的比特率编码传输,每8位数据在实际传输中需要10位的传输带宽,意味着80%的带宽可以用来传输数据,而多出来的冗余用来确保信号的完整性。现在DP 2.0采用128b、132b的比特率编码传输,编码效率提升到97%,而HDMI 2.1采用16b、18b的比特率编码传输,编码效率为88.9%,所以新一代的DP比HDMI拥有更高的数据速传输率。显示器屏幕上的每个像素点都有红、绿、蓝三个子像素点,通过调节子像素点的亮度、色度差等来显示不同的颜色。无论显卡内部是如何运算的,最终生成的数据都会转换成用于显示的信号,而这些以数字方式传送的视频数据需要一定的数据传输带宽。
目前常用的是24位颜色,即每个像素点红、绿、蓝分别占8位数据,在HDR和高色深显示器中,每种颜色的数据占用调高到10位数据,30位颜色可以带来更加出色的显示效果,一些顶级专业显示器甚至将位深度提高到了12位或16位。随着色深的提高,需要传输的数据也会变多。DP 2.0是2019年6月份发布,但仍没有支持它的消费级显卡和显示器推出,目前主流还是DP 1.4,目前的8K显示设备主要是以电视为主,采用的是HDMI 2.1来实现8K信号传输,所以短期内DP 2.0产品没有大规模铺开,DP的传输性能无法与HDMI2.1媲美。但DP原生支持VRR(可变刷新率),要使用FreeSync技术(兼容G-Sync)就必须使用DP接口。
DP还可以通过MST(多流传输)将多个屏幕连接到单个端口,部分显示器还支持MST进行DP串联。HDMI是需要认证的协议标准,而DP是一项开放的协议标准,所以很多新的技术(如DSC、G-Sync、FreeSync等)会优先出现在DP上,然后才会慢慢出现在HDMI上。HDMI 2.1标准中就将可变刷新率技术加入,对FreeSync和G-Sync技术支持。对于游戏玩家来说,N卡最佳方案还是DP连接G-Sync功能的显示器,因为目前HDMI2.1兼容G-Sync的显示器只有电视。而对于A卡就比较宽松,带FreeSync功能的显示器可以通过HDMI开启。从全面性考虑,台式机连接显示器话还是建议使用DP。
但HDMI拥有极高的普及度和兼容性,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随便哪个电子产品见到I。DP传输线限制在3米内,而HDMI最长可达15米,HDMI对于连接电视、投影仪等场景需要远距离传输非常适合。制定DP标准的VESA组织主要考虑的PC领域的应用,而HDMI标准是由消费电子联盟制定,我们可以在机顶盒、电视、投影仪、电脑等众多消费级电子设备上看到HDMI。所以专业级、发烧级用户就会选择DP,而对于90%以上的普通用户来说影响显示效果的主要还是显卡和显示器。所以不要过度的纠结于是用DP还是HD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