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我们正处于知识型社会,知识的累积、创新、应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当代青年来说,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我们对知识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强烈,“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知识获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我们学习知识的路径和方式变得多样,随身携带的手机几乎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资料,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巨型的数字图书馆。然而,每时每刻环绕着的海量数据,常常让我们感到信息过载、应接不暇,甚至陷入焦虑。在信息爆发的数字时代,我们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
近年来兴起的知识付费受到了普遍欢迎,我国知识付费受众不断增多。历史上,知识一直是付费的,比如师徒、课堂、书本等,这既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对知识的尊重。近几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付费迅速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产品形式,消费者可以在各个场景中学习,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知识付费的本质是运用市场机制,把知识变为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带来价值。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者有着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强烈愿望,但海量的知识难以筛选,许多上班族只有“碎片化”“零散化”的时间,他们期待能以较低的成本和更符合个人需求的方式学到所需知识。从供给侧来看,知识运营商通过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产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学习的需求,同时实现自身商业价值。当需求侧和供给侧良性互动的时候,知识付费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既能提升社会的总体人力资本,也能激励知识生产者和知识运营商不断进行知识的迭代和创新,推动知识传播和社会进步。
青年人如何更好地运用知识付费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呢?
学习知识的基础是构建知识框架体系。知识付费很容易让人变为知识集邮,有的青年比较从众,看到名人的推荐就立刻买来学习,但由于与自己的领域相差太远,最后只能变为收藏。因此,学习之前首先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按计划选择所学知识,并逐步构建知识框架体系。重点是要学习专业领域知识,如果青年对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不精通,是很难成长的。当然,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也能“无心插柳柳成荫”,但要注意筛选,不能只是学习碎片化、快餐式的知识,而要把零散的知识点置入整个知识森林中,服务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不动笔墨不学习”。知识付费带来“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便利,于是许多上班族利用通勤或者零散时间学习,这是很值得鼓励的,但如果不加以总结,只学不思,就可能浮于表面,什么事都略知一二,但都不够深入。我们在学校里听老师上课,为什么感觉他们对许多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是因为他们不仅看了很多书,还写了许多著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知识框架。这个过程其实是将显性知识变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前者是指能用语言、文字、数字、图表等方式表达和传递的知识,后者是指无法用语言等方式表达和传递的知识,比如诀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识付费的学习也要养成做笔记、善思考的习惯,这有助于将学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知识。知识付费的核心价值来源于内容,经济学家玛格丽塔·巴尔科尼将知识的内容分为四个维度,即知道是谁、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当前知识付费的个性化程度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朝着小而精的垂直方向发展,既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也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因此,我们学习的知识付费内容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还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在实践中应用了知识,知识付费的价值才能真正显现,成为知识型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