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局“无芯可用”,再到实力仅次于美国,韩国半导体如何崛起?
芯片虽小,却是手机、电脑、家电、汽车等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近年来,国产芯片制造的话题度一路走高,在"新基建"、"新经济"拉动下,我国芯片行业也迎来黄金发展期。和芯片一同走红的,还有半导体。
半导体和芯片的关系,犹如砖头与房子的关系一样,半导体就是"盖"芯片的"砖"。目前,我国的芯片严重依赖进口,2019年进口金额3040亿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额。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若要实现芯片自主,半导体摆脱"卡脖子"、实现全方位的国产化就是必经之路。
但半导体并不是有钱就能干的,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还要应对技术的快速更迭,研发成本大、进入门槛高。中国半导体真正开始发展始于2000年,当时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但目前我国的半导体制造还处于"0~1"的过程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取得突破呢?
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韩国。韩国半导体产业也是在一片空白中建立起来的,历经60年的发展,现在仍位居世界第一梯队。2019年,韩国拥有全球近20%的半导体市场份额, 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半导体强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半导体产业是如何崛起的,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仙童半导体(Fairchild)和摩托罗拉(Motorola)等公司开始在海外投资设厂,韩国成为进口元器件的组装国家之一。但韩国不甘只做"血汗工厂",1975年便公布了推动半导体业发展的六年计划。韩国政府开始在半导体产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推动者、扶持者的角色。
资金、技术、人才是半导体产业发展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韩国则通过"政府+财团"的模式,实现这三大要素的高效集合,从而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崛起。
1、 资金方面,政府+财团合力确保资金无忧,并通过逆周期投资实现超车韩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如在1983-1987年的半导体工业振兴计划中,投入了3.64亿美元的贷款,同时还对半导体产业进行大力度的税收优惠。通过宏观调控,政府引导资金的流向,将95%的资金提供给大企业,韩国三星、现代等财团都受益于此。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倾向于收缩投资,但动荡时期往往也隐藏着机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政府反而大幅提升对半导体产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三星等企业也进行逆周期操作,如在1996-1999年全世界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芯片年销售额负增长时,三星却积极兴建四个分厂。这种策略为韩国在金融危机后,一跃成为IT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国在半导体产业的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要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而不是仅引进和吸收美国日本的技术。具体而言,韩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引进、合作、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的自主融合,最后实现自主可控。
在这过程中,韩国政府是参与者,也是催化剂。如1986年,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牵头,联合三星、LG、现代和韩国六所大学,联合攻克4M DRAM的技术难关。2016年,在韩国政府的主导下,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两巨头领军,筹组总规模2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6亿元)的"半导体希望基金",聚焦新技术的开发。
韩国政府制定了系统的人才策略,委派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技术,设立半导体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等,这些都是韩国DRAM技术突破的中坚力量。2005年,成均馆大学还和三星电子合作,创办半导体工学系,每年为韩国企业输送高科技人才,为韩国半导体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与此同时,韩国企业也积极吸纳海外人才,如在64K DRAM研发攻关期,三星从美国聘请了5名有半导体设计经验的韩裔美国科学家和其他500名美国工程师,这为三星在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提供了关键支持。海外人才是三星快速缩短与美日技术差距的重要因素。在1983年三星开始生产64K DRAM时,技术落后于美国四年,到1992年64M DRAM时已经与美日同步,且此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韩国"政府+财团"模式的重点,是高效协同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实现半导体的自主可控,最终"逆袭"。虽然时代与制度背景不同,但这对中国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国产芯片之路注定难走,但唯有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以及企业的技术攻坚下,假以时日,"中国芯"也能惊艳世界。
文|邱榕 题|曾艺 图|饶建宁/卢文祥 审|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