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亚马逊Prime Air获批,无人机物流或翻开新篇章

由 南宫丹红 发布于 科技

在今年的全民战“疫”过程中,无人配送可谓是大放异彩,无论是无人配送车、配送机器人,还是无人机,都代替人将相应的危险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了降低。事实上,无人机物流的浪潮,在过去几年间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上演,例如谷歌推出了project Wing,亚马逊有Prime Air,诸如DHL及UPS等老牌物流企业也同样争相发力,而在国内市场,京东与顺丰也在这一领域针中有着不少的投入。

不过在目前国内市场无人配送服务似乎在一夜间退出了大家的视线后,在大洋彼岸,电商巨头亚马逊的无人配送战略却迎来了新的篇章。日前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显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在周一表示,已经为亚马逊的Prime Air无人机机队颁发了Part 135标准认证 ,而在获得了这一认证后,亚马逊的无人机将可以在“操纵者的视线之外” 携带物品。

早在2013年,亚马逊方面就已经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其目标就是实现“30分钟送达”的愿景。去年8月,亚马逊向FAA提交了测试送货无人机的申请,表示前期将集中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区域,且包裹的重量将在5磅以下。而此次FAA的许可。则被外界认为是亚马逊无人配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幕。对此,亚马逊Prime Air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开发和完善技术,将送货无人机完全整合到空域中,并与FAA和世界各地的其他监管机构密切合作,以实现30分钟送货上门的愿景。”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亚马逊并非唯一一家获得了FAA许可的企业。去年4月,Alphabet旗下的Wing就成为了首家获得FAA批准在美国进行商业投递的无人机,并且UPS也在去年10月获得了这一认证。

对于整个物流行业来说,无人配送被也被认为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但无人机的安全性及监管政策则是其落地的两大障碍。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安全性问题已经可以通过两套或更多的飞行控制系统解决,就好比双发飞机比单发更安全一样,而FAA的监管许可,则标志着亚马逊的无人机配送已经可以做到真正落地。

FAA的认证之所以对于亚马逊的无人配送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根据美国法律规定,飞手必须要让无人机始终处于视线范围内,并且只有获得特定资格的飞手,才能获得越过障碍物拍摄的权利。而对于亚马逊来说,自然不可能雇佣飞手始终跟随和遥控无人机,而是寄希望于路径规划算法,能够远程操纵无人机按照既定路线飞行和返航,因此也就必须获得 FAA的 “视线外” 操作许可。

其实无论电商平台还是物流企业的无人机配送概念之中,都是分为了两个部分。其一是支线运输,其二则是是针对末端,也就是通俗意义上“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前者主要负责物流中心之间的货物中转,也就是跨地区的货物运输。例如京东早在2018年就曾展出了有效载重量达到1至5吨,飞行距离超过1000公里的重型无人机,所面向的就正是支线运输,而后者则是大家经常在相关报道中所看到的类型。

但目前在物流领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核心在于效率与质量的不可兼得。目前市场上的解决方案,有约定送货上门时间、设置快递点/快递柜等,但这仅仅满足了用户端的需求,在供给端则增加了配送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此前蜂巢一定要实行收费制的原因所在。

因此为了供给端的降本增效,无人机这种智能化的配送方式就被摆在了台面上。而无人机配送的意义,就是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效率,而这一点也是为什么国内市场的无人机配送在前些年掀起了一阵浪花后就偃旗息鼓,而亚马逊却一直在孜孜不倦的通过游说等众多方式,试图在美国落地无人机的关键。

毕竟在效率上,使用不会堵车的空域来运输的无人机当然更有优势,这一点无论在中美两国都一样,但成本上的差异却有着极大的区别。通过搜索引擎等我们不难发现,在2017年2月京东与陕西省政府合力打造了全球首个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物流网络后,这一模式并未被复制到其他区域,而除了顺丰与京东这两大企业之外,国内的无人机配送领域也仅有菜鸟、迅蚁、亿航等企业参与。

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作为有着巨大人口红利的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上更具优势,与其使用无人机配送且要进行相应的研发工作,直接用更懂得变通的快递小哥不显然更简单,并且此前国内市场需要无人机配送服务的往往是偏远地区,而其却属于商业价值的洼地,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暂时不能追平人工成本的无人机进行配送,显然是反商业逻辑的行为。

但海外企业例如亚马逊面对的情况就完全不同,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众所周知,使用地面运输运送5磅以下的低价值商品,甚至可能会出现物流成本高出产品价格的倒挂现象。并且美国地广人稀以及拥有庭院家庭比例很高的特点,也使得其更适合无人机配送服务。

因此这样相比之下,在国内市场无人机配送将于何时才会摆脱噱头的境遇,或许就只有等到无人机配送的成本大幅低于人工的那一天了。